首页 房产 家居 手机版
范仲淹为什么要把自己的姓从朱改回范?
查看: 29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范仲淹为什么要把自己的姓从朱改回范? [复制链接]

     
qrcode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25-11-17 16:5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来自: 江苏省南京市
「拖油瓶儿子养不熟」,是自古以来无数人总结的人生至理。范仲淹亦难免俗。


范仲淹。2岁时,其生父、武宁军节度掌书记范墉去世,其母谢氏是范墉的妾室,范氏一族收养了范墉的四个嫡子,却将谢氏与范仲淹母子逐出家门。


谢氏以家贫难济,改嫁官员朱文翰,范仲淹从其姓,取名朱说。


朱文翰也是进士官员,历任平江府推官、户部郎中、淄州长史等职。朱文翰原有二子三女,谢氏和他又生下三子。朱文翰作为继父,对“朱说”一直视若己出,“既加养育,复勤教导”,令他得以继续官宦子弟的生活。


23岁时,“朱说”看到朱家兄长挥霍家财,不知俭省,劝说了几句,被反口嘲讽「你范家子何必管我们朱家的事」,然后得知自己真实身世,大受刺激,离家出走。


23岁~26岁,“朱说”就读应天书院,生活教育所需,皆是当地朱氏族人资助。


26岁时,“朱说”考中进士,上任广德军司理参军,将母亲谢氏接到身边奉养,再也没回去过。


两年后,“朱说”升任集庆军节度推官,上奏皇帝《奏请归宗复姓表》,终于归宗复姓,复名“范仲淹”。


范氏家族对此事极其抵制,包括他的几个同父异母的兄长在内,一直到逼范仲淹承诺,不分范氏祖产,其母不随葬范氏祖坟,这才勉强认可。


从此后,世人只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大宋王朝的【太师】【尚书令】【魏国公】,从祀于孔庙及历代帝王庙,千古流芳的范文正公,又何尝有人知道“朱文瀚”“朱说”其人其名?


范仲淹37岁时,其母谢氏去世,累加追封为一品诰命,【秦国公太夫人】。因范家祖坟不让改嫁妇人随葬,范仲淹又不希望母亲葬在朱氏祖坟,就直接在自己的庄田附近,起坟葬母。


他的生父范墉,生前只是个武宁军节度掌书记(从八品)的小官,也沾了儿子的光,追封正一品的【太师】【周国公】。


根据《常山朱氏族谱》,范仲淹继父朱文瀚,历任平江府推官、户部郎中、淄州长史、宿州知州、摄河中府事,致仕时官职是平江府刺史(从五品),不过是多个“太常博士”(从七品)的顺带封赠。


另一方面,倒也因继子的缘故,和自己夫妻20多年、生育三个儿子的妻子,生前分居,死后分葬。


先天下之忧而忧,先令自己母亲心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后令自己继父不乐——好个大缺大德,哄堂大孝的当世圣贤!


范仲淹捐助田亩1000多亩,建立的范氏义庄,专门租给外姓人耕种,以所收的租米,用以接济和赡养家境贫寒的范氏族人,持续800多年,在史书中一直传为美谈。


范仲淹规定,范氏女初嫁,可支取30贯钱;再嫁时,亦可支取20贯钱,确实算得开明进步,或许是联想到自己母亲的经历。


事实上,像范仲淹这样、执着于“认祖归宗”的古人,实在太多了。


申时行。明朝万历年间内阁首辅。他的祖父叫徐乾,原名申乾,因为自幼过继给了徐氏舅舅家,算是“半从母姓”,改姓为徐。父亲叫徐士章。生下儿子,当然也叫“徐时行”。


徐时行24岁,生父去世;26岁,高中状元。28岁,其祖父徐乾去世前,叮嘱孙儿一定要【三代还宗】。


中国古代,从三千年前周公制礼开始,就确定了父系大家族制和绝对父权制。


哪怕是那些为个人利益,做了赘婿的男人,内心深处,同样根深蒂固的父权制观念,甚至不惜“忍辱负重”,将一定要改回原姓的信念,一代代传给自己的儿孙,只等几十年后,将女方家的得力亲属全熬死了,然后让儿孙辈、甚至是曾孙辈改回原姓,也就是所谓的【三代还宗】。


30岁时,徐时行上书嘉靖皇帝,请求“复姓归宗”,就这么锲而不舍地,经历了三任皇帝,一直到万历十一年,徐时行当上内阁首辅,加官【太子太师】【中极殿大学士】【礼部尚书】。


两年后,这位50岁的天子信臣,百官之首,终于获得批准,成功改名“申时行”。


不久后,苏州就流行一折戏《玉蜻蜓》,男主角徐元宰,是一名申姓富商与庵堂尼姑,私通生子。富商意外死去,尼姑将孩子遗弃,被好心的苏州知府徐尚珍收养。等到徐元宰考中状元,到庵堂认母,申姓富商的原配金夫人听说后,大吵大闹,逼得状元郎认祖归宗,改名“申元宰”……


故事情节显然和历史真相不符,但为何会流传至今,大约还是当事人祖孙,这种【三代还宗】做法,实在有些缺德,激怒了苏州当地的徐氏宗亲吧。


从这几个例子,就能看出,一个孩子、特别是男孩子,对他的真正生父,对他的最初父系姓氏,究竟执念有多大。


可以像范仲淹这样,从幼儿起,就受了继父家二十多年的教养恩惠,自己都成家立业功成名就了,还非要改名换姓认祖归宗,去认那个两岁时去世的生父,哪怕范氏家族根本不想认他。


可以像申时行这样,其祖孙三代,历时几十年后,依旧以不能姓亲生父祖的姓氏为耻,做到国家最高公务员,还要锲而不舍地恳求皇帝,成全他们“三代归宗”的心愿。


而且,社会舆论对这种做法,甚至还并没有太大非议,反而认为是人不忘本,大孝大义,充分予以肯定。


明朝时一份文献《大阜潘氏支谱》记述:「异姓乱宗谱禁最严,前例已言之。……至有掩人耳目,暗紊宗祧,日后难逃众论,尤当预绝。……又范氏申氏庄规,子姓在外不检生子不准入谱,均应一律申戒,支总毋得徇隐。……非特异姓乱宗所当预绝,即同姓冒宗亦宜著其防」


换言之,明朝时范氏、申氏宗族,都是严厉禁止族人子弟,把异姓血脉收为养子,视为【暗紊宗祧、异姓乱宗】的。


明清时期的范氏族人,如果像范仲淹的继父朱文瀚那样,娶了有儿子的寡妇,那么寡妇改嫁带来的继子,绝不属于范家,是绝无可能在范仲淹创立的范氏义庄,领取只属于范氏子孙的相关救济的。——这确实很【黑色幽默】。


明太祖朱元璋,甚至办理过这么一桩案子:【继子割股案】。


有个人叫李子财,随母改嫁,继父对他视若己出。某日继父生病,想要吃肉,但家中贫寒,无钱购买。李子财就从大腿上割下一块肉,烹煮后请继父食用。继父痊愈后,地方官请奏旌表这位继子的孝行。


然而,这种前代汉唐时,足以传为美谈的事迹,朱元璋听了却勃然大怒:「继父者,生父之仇也,对生父有夺妻之仇。此人身体受之生父,却割肉救活仇家,大不孝!」将李子财下狱处死。


朱元璋本就是个起自民间市井的“直男癌皇帝”,他之所以复古了千年之前的【人殉】制度,就是认定女人不过是男人繁衍后代、开枝散叶的生育工具。


那么当自己死后、或者自己儿孙早死,那些还活着的女人,朝廷居然还得专门花钱粮去供养她们,还得专门安置宫室看管,防止其勾连外人,不守贞节……实在太过浪费民脂民膏,不如直接打包带走。


朱元璋通过李子财这起案子,是不加掩饰地说出了基于男性本能的看法:继父就是继子的仇人!抢夺了他亲生母亲的仇人。


那些心胸不够豁达、性格足够偏激的继子,长大通人事后,会基于男性本能相信:「母亲是为了养育自己,才不得不委身于那个陌生男人的。」这便成为他们人生难以摆脱的巨大耻辱,才一定要执着于那个本身未必有什么感情的生父。


所以,「拖油瓶儿子养不熟」,也成为老百姓们基于一代代社会实践,总结的生活经验,或者说某种程度的“民间智慧”。


当然,不排除某些真正被继父视若己出,接受了良好教育,心胸豁达明事理的孩子,同样也是很多的,比如上文那个挺倒霉的李子财,不可一概而论。那么,一个寻常普通人,确定要赌这个概率么?


分享到:  新浪微博新浪微博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淘帖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 上一主题|下一主题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投诉处理|手机版|帮助中心|法律顾问(丁律师13706106116)|

客服:0511-86588000 广告部:0511-86580666 15605290000 微信:dyhuajun QQ:6078942 技术:18006100669

丹阳翼网 ( 苏ICP备05003134号 经营性ICP证:苏B2-20140213号 )苏公网安备 32118102000172号

GMT+8, 2025-11-18 06:16 , Processed in 0.142838 second(s), 12 queries , Gzip On.

系统支持: Discuz! X3.2

柯本光学

互联网电子公告专项批文号:苏通【2009】312号

版权所有:丹阳翼网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