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几年前,我怀着“化干戈为玉帛”的初心走上调解之路。从此,这间小小的调解室,成了我人生中最有意义的舞台。
在众多案例中,最让我难忘的,是“老张家的遗产风波”。老张去世后,留下一套老房子和少量存款。两个儿子因分配问题争执不下,甚至对簿公堂。法院建议他们尝试调解。第一次见面时,兄弟俩剑拔弩张:老大认为自己身为长子,理应多分;老二则坚持自己多年照顾父亲,付出最多,理当多得。
我很快意识到,这场纠纷表面是财产之争,实则是亲情积怨的集中爆发。于是,我采用“背对背调解”策略,分别倾听他们的心声。原来,哥哥并不缺钱,只是觉得父亲生前偏心弟弟,心中始终憋着一口气;而弟弟则委屈于自己的付出从未被看见、被认可。
随后,我约兄弟俩回到那套承载着童年记忆的老房子谈话。弟弟哽咽着说,父亲临终前一直觉得亏欠哥哥,却始终没能亲口说出;他还转述了父亲最后的愿望——希望兄弟二人和睦如初。哥哥听罢,眼眶湿润,多年的心结悄然松动。他主动提出:自己生活条件较好,老房子全部留给弟弟,自己只要存款的两成。
半年后,兄弟俩一同为父亲扫墓。弟弟打来电话,声音里带着笑意:“姜主任,谢谢您!要不是您,我和哥哥的心结可能一辈子都解不开。”
在调解室这些年,我见过为一垄自留地争得面红耳赤的村民,见过因琐事濒临离婚的夫妻,也见过因赡养老人反目成仇的兄妹……生活的酸甜苦辣、柴米油盐,在这里浓缩成一幕幕人间悲喜。有人怒气冲冲地进来,心平气和地离开;有人含泪而入,带着笑容而出。但最让我心头一暖的,是转身时那一句轻轻的“谢谢”。
常有人问我调解成功的秘诀。我想,不过六个字:真心、耐心、恒心。在这个容易被情绪点燃的时代,调解室就像社会的减压阀。有时,我们无需多言,只需做一个认真的倾听者,纷争便已在沉默中悄然化解。
因为我知道,每个人心底都渴望被理解。再坚硬的结,只要找到对的着力点,总能松动。调解不是魔法,它只是为冲突按下“暂停键”,让双方有机会冷静下来,看见对方,也看见自己。
而我,很荣幸能成为那个按下暂停键的人。未来,我仍愿以倾听者的身份,守在这方寸之地,听家长里短,解千千心结——因为在调解室里,最不缺的,就是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