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手足口病是由多种肠道病毒(EV)引起的常见传染病,以手、足皮肤疱疹和口腔粘膜溃疡为主的常见于儿童的传染病,主要以婴幼儿发病为主,尤以3岁以下年龄组发病率最高。秋季天气逐渐转凉,昼夜温差加大,加之中小学、幼儿园开学,人群密集,接触频繁,手足口病进入发病高峰期。根据监测数据显示,目前我市手足口病发病呈上升趋势。
1 u. c& g' l- {1 | , R* n+ |+ |$ O6 B$ S+ T& h
手足口病传播能力强,幼儿一年可多次感染。该病潜伏期一般为2-7天,起病急,大多数患儿症状轻微,以发热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或疱疹为主要特征;少数患儿可出现中枢神经、呼吸系统损害,引发脑炎、急性弛缓性麻痹、脑水肿和心肌炎等;重症患儿病情进展快,病死率高。大多数患儿是突然发病,首先表现为发高烧,体温多在38度以上,同时伴有头痛,咳嗽,流涕等症状,体温持续不退,体温越高,病程越长,病情也就越重。患儿发热的同时或发热1-2天后,可在他们的口腔粘膜、唇内见到疱疹,疱疹破溃后会形成溃疡,疼痛感较重,患儿常表现出烦燥、哭闹、流口水,不吃饭等不适。口腔疱疹后1-2天可在患儿的手心、足心及屁股上看到皮肤斑丘疹,以脚心部最多,疱疹呈圆形或椭圆形扁平小至米粒,大至豌豆大,较硬并内有混浊液体疹子周围绕以红晕。小儿手足口病的疹子较少出现在躯干及面部,一般7天左右就能消退,不会造成瘢痕,更不会留下印迹。' I; k! q8 t! U+ R$ B" F3 P
1、饭前便后、外出后要用肥皂或洗手液等给儿童洗手,不要喝生水、吃生冷食物,避免接触患病儿童;( Z [6 {5 ]" i/ V3 U5 y( O$ v
2、婴幼儿的奶瓶、奶嘴在使用前后应充分清洗;
( Z) G% m3 R- L0 M 3、流行期间不宜带儿童到人群聚焦、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注意保持家庭环境卫生,居室要经常通风,勤晒衣被;) X' o8 a7 a! X3 c* q8 T3 i2 M
4、照顾儿童的人在接触儿童前、替幼童更换尿布、处理粪便后均要洗手,并妥善处理污物;
6 G! o0 [ [5 D/ G# P$ V( S 5、幼儿园等集体环境更容易暴发手足口病,因此在疾病预防方面,幼儿园、学校要落实晨午检制度,定期对儿童被褥、水杯、教具、玩具等物品,以及教室、门把手、楼梯扶手、桌面等物体表面进行擦拭消毒并保持教室内空气流通。儿童出现相关症状时不可带病上学,以免交叉感染,要及时到医疗机构就诊,症状完全消失后一周后方可入学。6 C- ^% b2 }7 h' Y e! a! M; ]
6、接种肠道病毒71型(EV71)疫苗可以有效预防该病毒引起的重症、死亡病例的发生,但是尚不能预防其它型别肠病毒引起手足口病。0 k! n* p# l9 b: D8 D# j5 C
来源:丹阳疾控
( P' G/ V; h9 e6 H1 F$ x) v: [- P; O9 i5 o) l" U6 \
" o1 I l4 u3 D, _$ \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