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无畏的苏威4 Y& r1 F) u& h
7 K/ I( N: r( A; W. V. d苏威(542年-623年),字无畏。& o7 v, m# n0 p
0 q2 k( s1 q2 Z( [% D
在隋朝奏减赋役,务从轻简,隋文帝悉从之,渐见亲重。$ f9 D- _8 e: e" a# \% I7 z$ }/ p! `
: F+ s i$ z+ ] S5 \
隋文帝尝曾对一人发怒,下令将其杀了;. U3 f. t- Y+ l$ U& @$ Z( Q0 [
3 X& S9 f) y# f5 a% U
苏威进谏说此人不该杀,隋文帝不听,要亲自出去斩之,苏威就挡住杨坚;
, A2 }6 w0 B; m9 S0 a- `* V; x3 p8 J' }8 q# @ t
这个苏威的胆量可谓不小。一如孟子说的:“道之所在,虽千万人吾往矣。: y5 }4 @. t# P2 {/ O4 X
2 X, A' e \, r9 j6 Y6 o. z道義所在,就是皇帝做的不对的,也一样敢于阻挡。5 j$ X g3 E2 F& b: x
* G! a- t# c8 O" u. ?7 Z
杨坚避开他,从旁边出去,苏威又遮挡住杨坚的去路。% {3 K# x2 u4 s7 m
% l: |+ j! C# O" ^3 Y: v0 m% A, d+ w苏威认准了这个理,谁也不让。因为生气而杀人确实是不对的。% ]! D. Z y2 J
/ K2 ~2 N- d( ~- d杨坚很无奈的退回,歇了半天,估计是怒气已消,清醒过来了,就把苏威召来说:“你能如此秉公执法,吾无忧矣。”8 V& A; d& H) k% f1 }3 R* L6 j1 W
% G; c; s2 b8 O2 ]
并赐马二匹,钱十余万。不久就让苏威兼大理卿、京兆尹、御史大夫。可谓知人善任。+ ~1 [4 _; n9 k! f5 X' O8 R- k* X
) T/ u1 x$ p( D7 e# i' p+ p0 L; {% B苏威不简单,逆龙鳞、冒犯龙颜,但是他坚持的是对的。, c& C: z1 x [0 Y
1 o3 G. L( ?. C
杨坚也不容易,能够在盛怒之下,冷静下来,能够理性的认识到自己遇到了一个不可多得的良臣,并委以重任。. Y8 ~7 L+ M# v2 B! p9 R
: T S9 B) V( Y# L一个敢于坚持,一个能够忍让,这个结果就是最好的。
5 ~* s/ x3 p7 s# p3 r0 n# V4 G8 X$ d) @$ r2 j; v
不是看谁的位置高低,也不是看人高兴还是生气,而是抛开这些外在的因素,冷静的看看这个事做的到底在不在理。- c7 c1 t, a, {* v; _$ {3 k
' q8 h1 {( S* ~* _0 J如果一个不敢说真话,一个不冷静的随心所欲赏罚,那么对于二人来说都是灾难。
) W" K' @4 H" g ^+ c' n% r) r* e8 I/ f1 A$ y
木从绳则正,后从谏则圣。人能够听到忠言是一件值得庆幸的事,如果能够及时归正自己的言行,那就是更加值得别人尊敬。
$ I3 A k* |4 K1 L- R" H2 U7 H, f" v8 z' q. \0 [+ D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但是能够改过,不断的去掉自己的缺点、错误,那么这个人就会不断的完善自己,就会成贤甚至于成圣。
4 f5 e6 j% M* i" N8 l y5 G6 h
; w% I$ _- o0 [6 m; I9 E% {就象晋武帝杀名士嵇康时,如果有人极力劝阻,能够让晋武帝冷静下来,那么晋武帝就不会后悔了,就不会背上杀名士的恶名,嵇康也得以善终,那就会象杨坚和苏威一样,两全其美!% H4 w6 F* S7 P: h
( C/ K% E) M# |
理智胜过愤怒,是真正的智慧。
) z% k" N1 H6 @/ i6 d$ b# P# K M
0 g/ j* _; _! L0 G& L$ q- A! R7 W益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身边有了耿直、守信、博学的人,那真的是受益终身。) I$ G1 O" K( |, m- e
' z Y ^+ y' k3 o6 @" {) a# ?理智胜过愤怒。
8 Z) A Q! f8 Q! K( i- f9 I. i$ H4 k5 [: v6 o+ Y5 K5 H1 ^3 g
生活中,也常常遇到各种矛盾,也可能会听到不同的意见。9 ] o+ l# I/ j/ V
- _) B' F7 b9 s1 _+ A& h1 B5 y
能够真正的理智的对待,那才是真正的智慧。
# x5 z, Z+ ` Y7 k* C6 H( V
3 v0 k. x E6 N a& p9 D4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