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纸上谈兵一场空
7 c/ R; r8 w8 c- f6 n. x. O$ W
; c8 @1 I- h ^长平之战前期,秦军主将王龁[hé]与赵国主将是廉颇,相互对峙了三年,谁也奈何不了谁。* s, A9 n& j }; B9 R! }
& B3 H1 c, [7 i3 ~$ R3 j" e秦国暗中放出谣言,秦国最怕的不是廉颇,而是赵括!
8 B/ d1 g9 ~: d& \, o/ H e p4 x/ }5 E4 e
这个话搁谁都不会相信,但是赵王信了。怎么那么寸,人家一说就听,一发即中。
: E2 s6 ?2 n# e0 U# T/ X
% T) v0 f+ t- O- q; m; a也许是赵王太想赢了,病急乱投医,拖了三年了,想早点结束,可是你得冷静的想想这个小年轻怎么样呀?把四十万军队交给他行不行呀?- ~4 o4 }* a* X r
8 c, j9 t* I! Q4 H6 y对于赵括出马,有三个人物轮番否定。7 d8 c- ~6 P2 k8 H
) T1 i4 V U& K1 s蔺相如说赵括如胶柱鼓瑟,胶柱鼓瑟,就是瑟上调弦的地方用胶粘住了,无法调整,就是说赵括不知正奇之变,只会生搬硬套。
; R4 Y( [) B1 H7 \* ^5 \1 r+ G* M3 V, o- c
他的父亲赵奢早就说过,赵括不能带兵打仗,否则必败。他说兵者,涉及生死大事,都是非常危险的,要非常慎重才行。赵括却认为很容易。如此草率、轻浮,怎么能把上万人的生死交给他?
$ k1 j5 X2 J# {1 B
9 _- w2 n2 h2 T& `9 i5 l! i6 N赵括母还具体的说为什么这个儿子不能将兵,她说他父亲一旦受命,君王所赐都给军吏,现在这个赵括拿了君王的赏赐,全都拿回家买田买地去了。虽然是父子,但是和他父亲差远去了。" F6 v- s) g& V2 n6 z% d; M5 n
3 H% T8 S' I" Y) P- N但是赵王不知怎么就是听不進去,赵括纸上谈兵,这是给后来留下了一个教训,反面教训,也算是赵括的成就了,也可以警示后人。
+ _; z. W0 u c6 i L0 a
9 K/ l$ o% m7 B8 C) F, X但是这个赵王面对这么大的事情,这么多了解赵括的人给出的正当的反对理由,为什么就是听不進去呢?很奇怪?
: q5 I) P" a3 ~" Q
8 k8 D+ o, }+ B8 P2 e! ^5 V3 c君王,掌握权柄之人,一个决策可以决定很多人的生死祸福,焉能不慎?所以位高权重者面对重大的决策那真是:反复权衡,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T% V# n1 L2 ?* G8 b2 R* {- z
# E. T0 U# G* f7 k$ U
赵括就是这么一块料,没有把打仗当回事,以为随随便便就可以成功,绝对不是合适人选,问题出在选择他的人。
6 {- e. K. g8 h9 J+ Y! [# F/ t0 T: O1 s. y
赵括的事情是人人皆知,今天主要是站在另外一个角度,讲赵王做决策的问题。
: O4 y0 }/ H. M! e
/ A# A2 }+ u b6 ~赵王有权柄,听不進众人的良言相劝,导致了灾难的发生。' }* M3 g$ j6 _ R
$ L& h$ d* F$ u S0 d
所以看问题,不能只看事情的表面,要看是谁命令和要求的,谁是事情的主导和操控者?那才是问题的根本。, b; |' @3 L* z8 s2 Q9 p8 d
6 |" Z& Y9 e0 Q, w% k: U
所以说长平之败,赵王应该担负更大的责任,而不是一味说赵括无能。
7 V" c# |+ j0 ]
- F# B. \# ?4 J. i1 Y但是从过去的评论来说,几乎都是赵括承担了战败的责任,而几乎很少有人去评论赵王的缺失。
1 [/ Z* D1 x1 }# c4 K3 W% B! I$ i
是赵王选了一个大家都认为不能胜任的人,一个纸上谈兵的将军!. T% a* B+ Y8 @! e6 X7 Y
5 M, n, x/ ]4 L7 M+ P4 }但他是王,他说了算,别人想拦都拦不住!
) M& {; o/ Q Y8 P4 m1 a7 z9 s; W1 w1 {! i) v1 }
是赵王上了秦国的当,结局当然很悲惨,但是他一手促成的,他又怎么能脱得了干系呢?- D u; j' o" q, Q5 l
- [" Z1 [8 c: d. f0 L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