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节不巴结
]' a$ U. Q. z0 T. @6 N& H ^: M, ~, t/ V I- v. O+ E
南宋孝武帝刘骏时代,山阴戴法兴、戴尚之等为南台侍御史。
* S0 A) }& D# k+ B( Z) p8 K" g( Q9 Y+ m7 F" M; E; U b
凡选授、迁徙、诛赏大处分,武帝皆与法兴、尚之参与,戴法兴、戴尚之权重一时。
2 _- w' [/ ^" ^3 L% Z/ B
& T& k7 N( Y4 f+ l M但吏部尚书顾觊(jì)之独不逢迎于法兴等,蔡兴宗与觊之关系比较好,对他有所规劝。
% \5 o3 [# M' Y K) a. N0 W9 m) ], e% s8 H. I6 m7 k/ K
顾觊之曰:没什么,我这样做最多也不过当不上三公而已。
! Q. I3 R% r1 _9 A& O. [9 [" T- { d
/ y& |' d- D. a& B顾觊之以为人禀命有定分,非智力所移,唯应恭己守道。3 Q5 c. I' k* M0 L" u$ @
* B& S% e0 u! t$ I5 [0 s
顾觊之认为很多事情非人力可以改变,既然如此,倒不如修己守道,顺其自然。
$ f4 `! M/ f6 ^9 S, k: v& k4 | w1 B& ` `0 V8 S
如果因为强求、侥幸,不会有额外的得失,只不过是亏损自己的德行罢了。
: }6 E5 k0 A7 {- i: {3 R# [( d: J
5 D4 E. _3 ?7 J; ^; p# y戴法兴权势如日中天,但是不知退避,后被赐死于家。* `1 ^5 B% \& e( ^
0 j5 l3 X7 q K) i4 p7 g顾觊之未当上三公,但是一生平稳,得以善终。
# B3 c6 j, F1 v) t, C3 S6 |' e. w! Z" |' I2 L. C! ]( X
每个时代都有炙手可热的人物,人嘛,大多是附炎趋势的,能够向顾觊之一样不亢不卑的可能不多。
* G4 c4 p5 _8 v4 R/ Y2 U) P8 G# q% u z8 r, C
按照正常的礼节,尊重别人,但是不会为了得到点好处而奴颜媚骨的去巴结讨好别人,顾觊之这样去做,应该是一个有风骨的人。
* t3 D8 Z9 D+ n6 M) y3 V
! g( o4 Q: a- P" ^6 e$ b北魏武帝时代,宗爱大受宠信,大权独揽,几乎所有的朝官都要对他朝拜
9 z) y. q2 m5 b. ~
' O I0 R0 |) r6 g1 K/ l宗爱方用事,威震四海,尝召百官于都坐,王公已下皆趋庭望拜,独高允独升阶长揖。
# \5 u$ O5 O, q- n- P. o, G! r9 w# n- d7 p, @9 ~# z! Y8 x7 p6 R
王公已下都低头弯腰下拜,但是高允只不过是拱手示意而已。, |7 w* v/ n( _
! H4 h$ ~+ b( d' U" C宗爱作威作福太甚,后被灭三族,而高允進退有度,固守风节,一生享年九十八岁,历仕五朝,备受尊礼。
; s2 Q/ N m+ d2 ?! @; t
8 e v: y+ \+ K( ~知進不知退,贪得不知舍,最终自然是败局。0 U. E$ m u+ F# r% j2 B
5 k! M" ]2 E+ R( Z% z進退皆守道,取舍不忘義,享天年而得善终。
: n/ V4 t4 o: Q% I" M6 x4 b; U; X$ K8 v1 M
如此看来,还是顾觊之、高允高人一筹,恭己守道方为长久之计。$ X- I9 `8 Y+ g R6 s9 ]& h
8 w7 Y4 \- V2 H3 Y- {8 Y. U
最后,请看宋朝于石写的《薄薄酒》,也可以清心一刻。
( u, x( ~8 M: G) L/ p" {, |3 F0 M, B* _; x6 P, L" z# H
张灯夜宴,不如濯足早眠。1 F, l* q8 ?, G
8 b7 B8 P1 V+ a: y O高谈雄辩,不如静坐忘言。
- I9 Y8 Y3 j5 i5 ^. \6 n% `1 I! ~$ Q2 V6 n
八珍犀筯,不如一饱苜蓿盘。
, i; l; e- k$ Z/ v0 ]. `1 [3 O
9 \# F/ r0 _9 E6 l5 j高车驷马,不如杖屦行花边。
$ W; D4 }7 w, V& o
4 A3 R* d& k* {$ s. w& I一身自适心乃安,人生谁能满百年。
4 \7 o$ `: x) A' R; l& b n5 l
# z. z3 f' p# B$ ?7 C. s5 J0 ~/ E( [5 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