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之则行 舍之则藏
, A1 ~( M$ O0 Q4 b% t( D7 x
7 B* \3 e4 Q3 M( x) F诸葛亮未出山前,自比管仲、乐毅。8 V9 f) C& V% U5 j
% I9 \. X D5 q. H# K- C( b
公元前284年乐毅辅佐燕昭王伐齐,连下七十余城。
; s5 q9 Y8 N' {" o. ]; ~0 Q' D# g4 I$ D [5 e- I8 \
乐毅在占领齐国后,并未急于回燕,而是留下经营。
! l4 e% `& m5 F. Z) I! w
2 u$ y8 Z- U/ F/ g/ ?+ X但是风言风语来了,有人对燕昭王说:乐毅智谋过人,连下齐七十余城,留下经营是假,欲称王是真·····
) j& Y: ] o/ h& _* L2 N. R5 r* y( {1 S) q7 Y
一般人还真挡不住这谣言,三人成虎呀,有三个说街上有虎,有的人就相信了。
- J( L; @2 `. S8 t1 D; s6 V$ j, N- W4 D- _9 e8 C
这样的事情在历史上太多了,越国打不过吴国,要称臣,伍子胥一眼看穿,伍子胥是糊弄不了,但是伯嚭是可以收买的,伯嚭的权势要远远大过伍子胥,结果贿赂成功,再后来伍子胥也死于伯嚭的谗言。 s5 {; D+ o! ~; I) c
; v+ K! G" s: u4 c9 V3 j5 a
所以有的时候打仗不是最难的,最难的是内政难平,就象岳飞在战场上无敌手,却冤死于奸佞之手。
( Z# W8 w% Y& N9 J$ s
, ~( D" G9 U7 D% q, h: C z但是燕昭王对乐毅非常信任,而且有胸怀,说:即使乐毅称王,我也愿意和他结欢同好。并立马把说谗言的人给斩了。燕昭王是贤明的,不会被别人忽悠。" h k5 i z2 R/ H+ g$ a' M; s( c
3 Q5 k% W- ^5 _+ A
并让相国带礼仪器具去齐国要立乐毅为齐王。
/ i( p6 Z% e3 G# ^2 ~
/ V+ z. P/ V9 V1 t乐毅不受,以死自誓。
+ \$ ^1 t+ t1 m( B5 V
* [+ }# o+ F; X" p君臣无二心,谗言者没有市场。
4 a8 W- G+ ^1 y& M7 L, k" w- ?9 z6 `: t- H+ U" e, T$ t: _0 Y( n
燕昭王胸怀宽广,且完全相信乐毅。
' ^; e( |9 o/ }. u. V& K( O$ ^6 Z. k
乐毅没有辜负燕昭王的信任,开疆拓土,尽臣子之本份。9 B) F3 S+ e9 J2 V' s
9 l% t' L# ]+ q9 Q, m; G1 K- N4 Y
这也是君臣互信的也经典。( ^- A; H" C7 I; Z2 N' I
" h; K( X3 g! I$ q
不信任也有不信任的后果,且看燕惠王的做法。
/ z1 v( {( a7 G F5 x0 h, l# a
9 F; s/ A* L' l5 b, R公元前279年,燕昭王去世,王二代燕惠王上位。
. R$ H$ w* K; o. X
% b. P2 x+ k9 t/ \& F% C. Z家不和外人欺,苍蝇不叮无缝蛋,燕惠王心存芥蒂,且器量比较小。田单看的很准。就象有的人被骗了,甚至于屡次被骗,为什么?因为施骗者非常洞悉人性的弱点,拿捏的很准。% s& U, l4 I% {. I
$ P( K3 D; j) p但人家乐毅也不是一般人了,你派骑劫来替换我,那么你就是不相信我了。士为知己者死,出生入死的开疆拓土,凭的是先王的信任,你都不信任我了,那还忙什么,走吧!
1 [( D+ E! ^6 N5 Q% H7 u* j
& l( ^3 W: L; }此处不留人,自有留人处,去赵国吧,结果赵王是热烈欢迎呀,还将观津封给乐毅,赐号望诸君。' ?- K+ i5 n* _) X& j0 W1 \; I8 |
3 `& |& w/ @( m* f3 d5 u" g
历史上很多君王都纠结这个事情,都不喜欢无能的将领,但是这个将领要是太能干了也怕,怕驱驾不了。6 I: @' j1 K) e
, F0 y% Y1 S* H" C7 |哎,君王也不好当呀,也是一个高危职业,确实是这样的,你看历史上多少君王被身边的人忽悠的一愣一愣的,还有被手下有能力的人取而代之的。3 [% r0 ? ?4 ~& F$ E/ a
1 r7 {5 `2 _ \5 N- w4 N( ~1 j话又说回来了,燕惠王也没有那么大胸怀,也继承不了那么大的祖业,心眼那么小能做什么大事?
$ t! ?, r& |0 r8 T) ], K# T9 B. z% d
用之则行,舍之则藏。 d$ X7 `7 J6 G5 n I
+ d! t: @: h& C% I, H燕昭王信任乐毅,乐毅开疆拓土,忠贞不二,这是用之则行。5 G) C% |# H. w* f9 A! Z2 N
- P" Z9 \2 E; C6 u) Q燕惠王猜忌乐毅,乐毅全身而退,不争不辩,这是舍之则藏。
% _/ R+ f$ w5 O! j
O. @# M- x) X1 z$ d- _, k! j5 h不图名,立之为王而不取。
S- l8 O4 _! S: F, X
) R- ~7 J, M: | M( [2 j不争功,被人替代而不斗。
/ x0 p% ?7 e4 C5 V6 B; C! m- t `/ U) ^& z$ L! j
换作一般的武将,或许早已另立山头,或者杀回燕都而锄奸。$ J/ E3 U( o- r4 W* r
# a1 H& y- |4 F+ F$ d1 J, z# W! k
乐毅说:闻古之君子,交绝不出恶声;忠臣去国,不洁其名。- O) \1 O) H# w9 f' s
! h: C& ~/ L+ F! I i1 s, _, p: y2 U
意思是说,君子绝交也不互相诋毁,忠臣离开国家,也不会为自己辨白,说自己如何委屈、如何好。
+ S$ S- j/ E5 {5 Y
2 O; K8 S6 e/ w# G. s一般人闹蹦了,经常是互揭其短,诉说对方如何不公,自己如何委屈。
% o1 B: ^" M, e: [) i4 l0 \
2 B3 ?* R% x" }) c+ w- B: f但乐毅面对新王的猜忌和杀心,审时度势、进退有度,在成全了君臣之义的同时,更是留下了“君子交绝,不出恶声;忠臣去国,不洁其名。”的典范。 s. \1 \ n* `
) F7 ]8 v2 p4 {$ U! i
" ? n* S. i! Q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