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f! s+ V. n; o2 `- F+ T
望尽天涯路2 A6 y+ f1 x9 I
+ ?9 q: C7 N7 k/ n& ?北宋晏殊,十四岁时,与一千人会考。
% q: Y& S. b( z0 [
7 K# t: }# o+ T9 K当晏殊发现试题是自己十天前刚写过的,就如实向真宗报告,并请求改换其他题目。' o' e/ Q6 ~8 q2 M" F5 b0 a# z
2 i6 b( C: @" h( y4 ^7 H8 g' Y; _
可见晏殊实力非同一般,换作一般人,那还不偷着乐呀,等于所谓的押题押中了。- o8 a0 C4 n' ]% P
8 D9 k3 F8 K5 n+ w9 @ U
人的境界是不一样的,有的人想押题甚至于找各种关系打通关节,为的是想提前知道试题,考一个好成绩。
+ I ]6 b# [6 s( V8 h" @3 e( m" o- ~. c* ^- d8 s5 t, z: Q9 b8 {
而晏殊对于自己刚刚写过这个试题,他认为这样不合适,要求考官从新出题。" N! |' j0 K: y; t5 i3 ~
8 D0 r' v; n/ g& T
他这样做不只是诚信,更有强大的自信,这个自信来自于他的实力!, i* p* j- r9 p1 b5 A8 D
$ }+ X ?# g& V* G! w
当然金子放在哪里都是金子,怎么考也不怕,换了难一点的题目,照样出彩。 S q- l$ o2 s1 H
$ s8 P3 x$ m' B; ]6 f$ U- B
晏殊做了个太平宰相,极重视书院的发展,大力扶持应天府书院,邀请范仲淹到书院讲学,培养了大批人才。% v' \- [7 D8 V+ n$ w0 V( V
: Y% p( w5 K k' b1 M1 |
晏殊在《解厄鉴》写道:
8 `- u' P' F5 }9 N/ ^( @) u0 _$ s$ B% R c% y) G. J3 |
“藏锋 隐智 戒欲 省身 ”! u) {7 Q1 S6 r9 \
) D6 F6 Y! y" V8 S5 F# [
“求实 慎言 节情 向善”
3 ?. k! r% v3 j! [6 y0 D! c
' r5 B. A8 } C0 l3 @# R+ N这也是他一生的领悟与修养。
" t+ \/ i7 \6 e2 ~
( @; t# \( J7 g# _3 W6 O* V8 @一般来说,人比较喜欢显摆,炫耀,在种种诱惑面前难以抵挡,以至于为了名利、欲望做出很多违背良知的事情,同时做这些事的同时也给自己埋下了祸根。要想解厄,就得做好,否则不好的习惯和观念,久而久之,一定会形成一场劫难。+ I* ~5 S" |, U! @
0 z/ E) n0 T9 O! a$ L. ?0 j3 c所以晏殊直指人性的弱点,也指出如何解开厄运,有所为而有所不为,修身养性才能把厄运止在根源。
& k) Y4 O, n9 ?2 y6 ?$ J6 A) b1 B, k2 _$ t+ N
他所写的名句: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3 G( t2 v9 [! {( Q$ M
8 F) A: R& K" H8 c2 K4 N ]也是他对于人生的领悟,浮华、繁叶落去,人生的视野才能更加开阔,没有了众多的诱惑和遮拦,才能够更上一层楼,高处不胜寒,但是有了人生的高度,才能够看的更远,才能够望尽天涯路。
; y+ j0 `9 B( s( m1 m0 D
% {5 K" `* i' |" }: v$ S6 I# F# H试想,如果一个人被情欲所困,有怎么能够洞悉人生的真谛呢?6 d$ \* _; a- G7 H$ `3 u- \& f4 Y
1 S9 S6 Y6 F/ ? }) ~' `( `8 Y所谓:夏虫不可语冰,凡夫不可语道。9 Q' g: ~/ J* q: z4 j4 K6 I3 N
x n2 {1 k( b2 q7 E( C' `; p0 N+ ~5 ?
在一切向钱看的时代。人的思想中更多的是利益,如何赚钱,快速发财,社会潮流如此,谁能超脱其外?太难了。) Q) c; ^% m5 w: C
. d" E: q( l( }9 L
要说到人生的意义,很多人都会嗤之以鼻,太落伍了!
" [3 A& q+ J3 x+ L' u) i# y4 I; d0 n& W( x5 s+ s
可是话又说回来,非要到临秋末完才去想这一生是为了什么吗?
" ~; g2 s% b5 X% W' s
! V5 Q( c7 Y) Q: s) k就象有的人非要到了医生说你要想活就把烟戒了,非要到无可奈何的时候,身体实在不行了才被逼戒烟吗?
# o% a- Q3 t* U( n, @; S
! W( R- k7 V" F0 Z为什么不够未雨绸缪呢?) Q9 G% a% W1 C8 t9 n
& e& r8 @, K3 j/ j" [& {& S老子说:上士闻道,勤而行之;
% m- B) k3 m7 U9 R, R) L2 s* [7 E# I; O4 Y$ ~/ E8 D
中士闻道,若存若亡;3 H( d% D4 R3 f5 _: }6 z9 o8 ]5 U
# K& ]. b* U4 L- T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
1 s5 A6 Z) ?5 G% s0 v3 V! e' r- B! ?3 v: X7 x1 Y v
由来同一梦,休笑他人痴!
& U8 d4 ^+ N! \& ?* h4 k& M! ]5 ] f! S# O
- ~' N& q- T: N. n! H8 r0 ]$ K! a% f2 i0 T9 v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