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魏征之遗风
% A2 l9 l- y# M# S7 T/ F
2 Y$ ?3 s4 w# n9 ^: e- W& x7 G. ~ ----魏征之五世孙魏谟% t! [6 S& E! e- O. L0 Y2 a
: I! |7 \$ r5 Z4 T4 Q! Y' j* t
唐太宗纳谏,得了魏徵;# C/ z) Q: \4 k( Y, R) z5 f6 C
7 i0 \+ s$ n0 p2 z3 l I9 F唐宣宗李忱纳谏,得了魏征的五世孙魏谟。7 r4 u; r8 A, a; U
% L. T8 _% _) L8 X
魏谟是唐文宗读《贞观政要》后,思慕魏徵,而在魏征后裔中找来的。魏谟入仕后,再现了魏徵直言极谏之风。
' P% z$ h% a2 E% |5 o% T, `: K
- X G% H' ~( q+ g1 i唐文宗要看“起居注”,被魏谟拒绝,还说:“陛下所做的好事,当然不希望臣不记载。如陛下所行错误,臣不书之,天下之人皆得书之。臣以陛下为太宗文皇帝,请陛下许臣比职褚遂良。”3 }1 ]( b3 _8 U$ E% N
$ w1 D, q7 V( q9 x) F褚遂良当年也兼“起居注”一职。所以魏谟说既然您仰慕唐太宗,那么我也是自比于褚遂良。
: Q7 @5 a9 O# e- P
$ b- {3 Q! t" P/ c' x. B实际上把一个人的所言所行记载下来是一种约束,如果皇帝可以随便看随便改,大臣必然心存回避,那样的记载就不真实了。
/ H4 i2 \+ x6 W1 E4 R) R/ _7 \/ y" D) w# d" G" O, \
所以无论是谁,就算是皇帝也要谨慎行事,不能随心所欲,从道理上来讲,一定会减少作恶的机会,毕竟,做之前得想一想,后来的人怎样看待、评价。
9 o2 I! I F: ` {" }( W9 g9 j% Z1 \- X* G7 c% s- g4 j; \9 B/ e
有一种外在约束,未尝不是一件好事,谁能事事正确,样样精通呢?能够听取别人的谏议,能够考虑到做事的后果,这样自然犯错的机会就会少的多。# t3 u8 A' i% h' @
8 \( X5 n/ i8 P6 h
无论是谁,都是一样的。孔子说益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身边有个能够推心置腹说真心话的人,那当然是多多益善的。
# I5 g4 M6 o% ]9 k. P9 S3 ^8 Y) W# A+ ]6 \/ b$ W
喜欢面子而掩盖错误的人,那是自欺欺人,害人害己。
) B* `9 r0 k. x* f& B' t( X9 q8 O; {) V7 n
李忱登位后,拜魏谟为宰相。其他宰相进谏,唯恐君主不快,都委婉而谏,独他开门见山,无所忌讳。
/ \0 v) t/ M1 \
( V: P2 o* K6 H/ t, |李忱常叹:“魏谟有他祖辈(魏徵)的风范,朕心极重他。”
: t% @6 W9 J* n% H; y3 m% x1 a! w
( f9 ]/ p- }: O- H) b5 |8 t唐宣宗努力仿效唐太宗,以“至乱未尝不任不肖,至治未尝不任忠贤”为座右铭。
" A! u+ E# K, N6 t" Q$ D$ M7 k
- |3 C4 e1 u3 l" R2 p" ^2 g朝政之余,唐宣宗非常喜欢读《贞观政要》。他将《贞观政要》书于屏风之上,每每正色拱手拜读。
5 |5 Z, e( z& _ ?( A
0 E2 {- o; {: i, d# j唐太宗和魏征是明君和良臣的典范。! @9 R4 [7 z4 o4 d- j/ v
/ r1 T4 Q/ @( _/ V: h* Y什么层次会找什么样的人,这是一定的。' z4 p, Q4 k3 G$ ]$ r. a2 ] T
# |1 p- L5 c$ G5 d7 \" B, ?4 \$ a如果心胸狭窄的人,是绝对不会找一个经常在朝堂不给自己面子的人。
* w$ y# B$ G$ D7 ^# o% N! S& L4 D+ C- ^
只有真正明智的人,才会摒弃情绪的干扰,去听取采纳正确的意见,而不是看是否丢面子了。$ ]( L2 _6 g8 Z% @ _8 A
6 b% q: Z/ c+ g1 Y4 {( B! e0 R: T一般的宰相进谏,唯恐君主不快,说话都很委婉,这也是人之常情了。
5 L- k4 b$ q' K* p1 \) J/ P5 q6 g( R& x
所以真正有胸怀和智慧的人,才会选择象魏征和继承魏征祖风的人——魏谟。
8 I p; N7 c4 s7 }) J# O# E/ @+ p! j4 ~7 H0 X7 T
当然人的心志是不一样的,不可强求。
5 J g1 q# S; W( Q, Q! s; k; ?8 g8 Z3 @# B2 E' i; W- Q8 ?
选择什么还是要自己来决定!
' d* k$ Q% h. e. J. P7 U& u8 h( G
5 c! q/ I% D3 \# m+ z0 }正如《论语》所说:: @( T! N0 }1 h+ l% g; O
# S, G4 S- _7 A: v# ?0 o1 t+ b
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 B% V$ _% A/ q7 d, B/ Y3 T8 I1 s6 N( c# d; m.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