抬价是策略 救人是根本* {" ~2 O: i+ O
0 ^. N7 m" U9 Q$ H" l/ U6 h# r# R
北宋时期,范仲淹主政杭州,此年,江浙地区饥荒.
2 S' F! v' \* i3 O
' v/ d) _, x. q6 d6 V, q8 z( t本地富商把60文1斗的米价抬高到到120文。
$ `& V! ^3 X. d
' m3 y$ B5 }) t: _4 `范仲淹却以150文一斗的高价收购粮食,老百姓纷纷责怪范仲淹雪上加霜的哄抬物价。
9 b, l0 Q' Q- z" ^* c* C1 `- K: ^4 @* W6 N2 ~
范仲淹没有辩解,而是继续高价收粮。
1 r: h( n4 J! O# I- @- v; ^
5 Z' r0 a; o7 J4 U" z随后,一月内,运粮船大量至杭州。粮商想赚高利。& q: s9 w2 u/ q1 ^$ ?+ j% ?
' Z* g, [, E! k7 D
范仲淹立刻停止购高价粮,并且全城告示开仓放粮。
. E7 V% X% a9 L
r, z0 M8 |# n% c8 o2 \此举就是告诉粮商,你们降价吧,不然你就拉回去。
6 r$ B6 N5 @- g+ i0 |- w3 K, J3 \2 ]
形势所迫,粮商无奈降价。
{2 O& u- r5 J* [, \
7 ] K" t9 y5 K* _1 `9 \& F8 A粮商所行者人之道,损不足以奉有余;
1 X ?4 e) h; \) ^/ x
. U6 G0 Z8 C9 e范氏所行者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
! F& {# ]* O- U+ b) |" I X' k# i# q# o
不管一开始百姓不理解范仲淹而埋怨,还是后来粮商不得不降价而埋怨,范仲淹都置之度外。
9 Y$ v0 O% A# z. S
) D1 ]& q- D$ b4 p; _+ W# x: q以至于后来朝廷也责问此事,他也没有担心自己的升迁与贬职。1 ^" Y8 c) ^% U5 z" ~$ ?! ]( B7 P
1 G8 m% Z# V' I4 V* V" ^' g
在老百姓生死攸关的关键时刻,个人毁誉得失已不重要,在他的心中,想的是如何让灾民不要饿死,想的是广救黎民百姓于水深火热之中。 \% a8 l! W# i8 O% ^
( S3 s: V! k& a. ~
正如他留下的名句一样:
& p+ q8 V" ]) F- B! [+ f( S- ]9 H# [% ^8 a8 j* h: Q4 V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d' E" ~& @1 n5 S& o, g/ X
9 p! n7 ]: y( x" B那不是诗文写的好,说说而已,那是他内心境界真实的体现。
! E* F8 G3 `6 Z( \
; R# T& R' F" [; D6 d) a& u4 v不管是谁亏了赚了,关键是老百姓度过了灾年,能够生存下来,有了人,可以再种粮,即使欠了债也还有机会再还上。
: D F8 _% Y1 D8 m. l+ ^8 b+ q1 \5 Y* ?# V" C9 }6 E/ d
如果人都没了,那粮食也没有人吃了,来年也没有人种粮了,那就都完了。人都没了,还谈什么发展经济,繁荣市场?, o2 k& v2 _7 k3 ~, p5 A% U8 j
$ q- I, |* y+ V6 i8 ]
所以关键时刻,能够看出一个人的品性,也能看出一个人的能力与水平。& t4 ?) ]1 b a; l
# r7 h9 `, _2 s
所谓: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
' V5 P* G5 G" M. g. S# N) \ i
3 M4 _2 l. B7 t称赞的就是范仲淹这样的诚臣吧!# ?, ~9 L+ T- P% ~9 d( m
- ^/ r4 Z- T8 D1 k- \8 }& 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