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换个角度看问题& r A, w4 |9 | D# i
0 l( m$ v0 H4 a' S' ^. p
长平之战前期,秦军主将王龁[hé]与赵国主将是廉颇,相互对峙了三年,谁也奈何不了谁。
- Q+ ?% o% Z* S3 H. U: `7 m6 K( j- l8 H1 S6 J1 B# f
秦国暗中放出谣言,秦国最怕的不是廉颇,而是赵括!
% M1 [ u0 I2 R1 r* e' c( ]& S- z* R' {1 n, e2 k; v/ \& ?- A9 N
这个话搁谁都不会相信,但是赵王信了。怎么那么寸,人家一说就听,一发即中。
* n- ^6 [4 R, x8 d
4 W; C$ \# i/ f9 k: K也许是赵王太想赢了,病急乱投医,拖了三年了,想早点结束,可是你得冷静的想想这个小年轻怎么样呀?把四十万军队交给他行不行呀?
2 L# ~+ y8 d, V+ E, |1 L' A: a( Y! C
对于赵括出马,有三个人物轮番否定。
9 _, _$ O9 W- t0 B& I ~0 T
0 \. R# y2 C2 a蔺相如说赵括如胶柱鼓瑟,胶柱鼓瑟,就是瑟上调弦的地方用胶粘住了,无法调整,就是说赵括不知正奇之变,只会生搬硬套。1 ~8 K( |3 h( ]; V9 {
2 @4 Y: O/ \/ L9 S! l
他的父亲赵奢早就说过,赵括不能带兵打仗,否则必败。他说兵者,涉及生死大事,都是非常危险的,要非常慎重才行。赵括却认为很容易。如此草率、轻浮,怎么能把上万人的生死交给他?/ E9 w+ }: s# F" H ?% }9 O
2 J ~8 q, i. c' L9 o( E- {1 M( g7 {
赵括母还具体的说为什么这个儿子不能将兵,她说他父亲一旦受命,君王所赐都给军吏,现在这个赵括拿了君王的赏赐,全都拿回家买田买地去了。虽然是父子,但是和他父亲差远去了。5 ~8 R1 W! I: X% Y
: g4 y' b l4 J N3 v" l' h
但是赵王不知怎么就是听不進去,赵括纸上谈兵,这是给后来留下了一个教训,反面教训,也算是赵括的成就了,也可以警示后人。
3 [. j% j' U& D W# j) c$ U7 [
$ L% c$ J f( o7 y) M2 c但是这个赵王面对这么大的事情,这么多了解赵括的人给出的正当的反对理由,为什么就是听不進去呢?很奇怪?0 M2 v; h) [% {$ ^
w' L R. e% q, ?( k; w. n君王,掌握权柄之人,一个决策可以决定很多人的生死祸福,焉能不慎?所以位高权重者面对重大的决策那真是:反复权衡,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 s* l* |8 V Q9 V% E" n+ O
+ f$ J5 ~7 Q; H! O5 d1 y
赵括就是这么一块料,没有把打仗当回事,以为随随便便就可以成功,绝对不是合适人选,问题出在选择他的人。+ r4 o( k# C5 m, a( z6 _1 c' h
. C3 W N) L4 b) J* E
赵括的事情是人人皆知,今天主要是站在另外一个角度,讲赵王做决策的问题。8 e* x/ A' a$ o. A% w" S
) j% c2 S& l/ S7 z# L* P0 m赵王有权柄,听不進众人的良言相劝,导致了灾难的发生。
5 A9 b5 X+ Y; [6 v$ s% w6 S
, A* @# k- x+ b1 v* u所以看问题,不能只看事情的表面,要看是谁命令和要求的,谁是事情的主导和操控者?那才是问题的根本。$ U2 z3 X* Q9 B6 o# U
: s1 e/ p3 P0 w4 `4 d% F/ P5 k
所以说长平之败,赵王应该担负更大的责任,而不是一味说赵括无能。
; u+ M" u# ^" h* l0 r
% C( A" Y$ e5 k$ R5 b但是从过去的评论来说,几乎都是赵括承担了战败的责任,而几乎很少有人去评论赵王的缺失。
. L+ G' a' U* B5 g6 ^1 N! H: _' [3 v L
是赵王选了一个大家都认为不能胜任的人,一个纸上谈兵的将军!
& J1 Z( c5 {, N- S7 x* R2 y1 v# L1 z) ]1 ]
但他是王,他说了算,别人想拦都拦不住!
4 y" S; b7 h$ V4 p+ C9 _) G1 {5 ^# e- j/ {' [7 |6 o
是赵王上了秦国的当,结局当然很悲惨,但是他一手促成的,他又怎么能脱得了干系呢?
( J3 g v0 G/ c/ j7 l
: F/ L2 V7 X" I( H7 l6 Y, k8 G1 Q& H6 Q+ n' W% f( A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