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伽的善举
' p# J) S0 {2 ?( |( ^; R1 H) h* F8 R* Y7 c- \0 z
隋朝时山东的王伽送流放的囚犯李参等七十馀人到京师,行至河南郑州一带。
& N$ F0 N7 t5 ~; J3 j& h/ y" z. p. @/ f$ ^
王伽可怜囚犯枷锁在身,就和他们讲:“卿辈犯法,带枷赶路;还要烦劳士卒押送,难道就不愧疚吗!”
, o' G" |1 P% {9 b; o% F) ]( X
# R: X/ u3 y! I" y李参等仁谢罪。王伽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脱其枷锁,停止士卒押送,和囚犯约定:“某日当至京师,如有脱逃或者迟到的话,吾就要为汝受死。”
. l" P% R- o- y0 N; [, i4 f( H# L' t! V! p. Y& q4 g+ I( u- S0 M
就把这些人给放了,让他们自己去京师。# U& D+ r1 ^5 B
3 N! N3 k- `' z* z! i: a
这个王伽可谓有善心,也可谓有胆魄,但是他给予囚犯以无限的信任,这个信任是以自己的性命做担保。
3 e0 w. n: V6 _0 W$ ]& j- Q- e* i$ l) e6 O" h
感人至深,所以众人感悦,如期而至,一无离叛。
; [1 G/ A# `' h1 @# }& H- J& w9 ]: w0 ?
可以这么说,王伽信任感动了众人,人人都有羞耻之心,也有感恩之情,总不能恩将仇报,连累恩人吧,所以即便是被流放的囚犯,一样也能够守信。# b# s& _9 u! p; [+ s
6 X" ^5 N6 K } O4 k" C5 p隋文帝很惊异,召见王伽,一席话,文帝称善良久。' o, L. L( G7 G' t: p- w
. `1 F- C9 H" N( |$ o
估计是隋文帝也被感动了,于是悉召流人,并且令携妻带子一起進京。
y% a' |1 b/ g' k) k
* r4 f* r/ F6 h- g Z并赐宴于殿庭而赦之。因下诏曰:“凡在有生,含灵禀性,咸知善恶,并识是非。若临以至诚,明加劝导,则俗必从化,人皆迁善·····
3 n# a2 w$ F1 X3 M5 t4 X2 D1 K7 Y- I! W, }4 I
隋文帝说,人都是知道善恶是非的,如果都能够以精诚感化,加以劝导,都可以改过向善。8 I+ e% {2 a/ h: e3 d. f! ~
7 J2 a- U/ U0 L) s7 M! ?9 k王伽无条件的对囚犯的信任和包容,感动了众人,所以众人都能够守信践约,如期而至。. X, E% X2 i1 u0 s8 |# ?2 P- F7 h3 h
5 I! i" R3 K- F7 P而这件事情如此的神奇,让隋文帝也被感动,他看见这些人虽然有罪在身,但是一样能够做到守信,也一样可以被教化。
" F, A0 p6 ]) h# ?$ U* A0 ]
2 N l, n3 U; l那么隋文帝就格外开恩,把他们全部赦免,让一家家破镜重圆,得以新生。: p- D% _# a6 _+ o6 ~& R" r
^! B$ W5 w5 o E3 Y) a王伽的善举,激发了众人的良知,众人的良知又打动了隋文帝的怜悯之心。
+ _4 T5 N3 J5 B! C( y7 s" L' _3 v5 y7 n7 M3 z& v9 G
良性循环,善善共鸣,所以迎来了一个人人都喜欢的结局。% G& \: L$ s0 m6 `# i
3 s9 Z) ?$ N/ T: a
《易经》系辞第六章中说:出其言善,则千里之外应之;出其言不善,则千里之外违之。% I( X& P* o: E a- m/ ~% I
2 E" }6 Z, P6 F2 c1 V# I. a& F+ Y“恻隐之心,人皆有之。”% d9 N- _9 s ^ u5 K! E' S7 W
$ [( S5 [' a! l1 p9 j! u/ t- Z
比如看见人遭难了,生活困难了,或者老弱病残的,自然就会生出恻隐之心,如果有条件的一般都会伸出援手。
6 N2 B+ g7 Z. p- k& G; P( Z9 h$ V. {& a7 F: r# |2 T9 {
只不过有的人表现出来了,有的人没有表现出来,但是这种情怀是与生俱来,人皆有之的。
, g# b* d; B- I! Y& q0 J, Y: i' x
如果机会合适,那人人都会表现出象王伽一样的良知和胸怀。
: J- d* l# N/ l- i+ l' f
+ Y# x: \ {5 Z4 c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