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3年创造出营收、利润新高后,鱼跃医疗走上了营收和口碑双双下滑的曲线。4月26日,鱼跃医疗(002223)披露的2024年年度报告显示,2024年公司实现营业总收入75.66亿元,同比下降5.09%;归母净利润18.06亿元,同比下降24.63%;扣非归母净利润为13.9亿元,同比下降24.1%;经营现金流净额为18.16亿元,同比下降14.6%。更为致命的是,旗下血压仪、制氧机等产品失准的投诉消息越发增多,曾经“守护生命的设备”变为“潜在杀手”,让鱼跃医疗站在了信任崩塌的边缘。百亿营收,千亿市值,进入医疗器械行业全球三十强——这是2021年初鱼跃医疗掌门人吴群立下的五年军令状。但截至2025年4月28日收盘,鱼跃医疗总市值为345.15亿元,离目标相去甚远。作为鱼跃医疗的奠基者,吴光明创造了从小镇青年“鱼跃长空”成为百亿市值企业家的发家传奇。吴光明,1962年出生于江苏丹阳,父辈以打渔为生。凭借着对机械的浓厚兴趣和过人天赋,吴光明考入了相关专业学校,为日后的创业之路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通过一段时间从事器械设备的维修工作,吴光明敏锐地察觉到医疗器械行业蕴含着巨大潜力。1988年,吴光明正式创办江苏鱼跃医疗设备有限公司(鱼跃医疗前身),寓意“跃出鱼门,跃进龙门”。最初的鱼跃医疗只是一个小型医械企业,主要生产和销售一些常用的医疗器械,如医用胶带、止血带等。由于产品质量过硬,鱼跃医疗很快在市场站稳了脚跟。2004年,鱼跃医疗开始自主创牌,从听诊器、水银血压计的生产,再到医用轮椅的制造,通过不断加大技术研发投入,逐渐将“鱼跃”打造成“中国名牌”。2008年4月,鱼跃医疗在深圳证券交易所成功上市,成为A股医疗器械第一股。彼时鱼跃发行价9.48元,市值仅为9.76亿元。在资本市场“长袖善舞”的吴光明,通过质押股权、并购资产等一系列操作,让鱼跃医疗真正实现了“凌空一跃”。刚刚上市时,鱼跃医疗的子公司数量仅为3家,到了2024年飙升至50家。鱼跃医疗的市值也随之暴涨,2015年,公司市值一度超过410亿元,此后,鱼跃医疗市值常年超300亿元,成为国内医械头部玩家之一。但资本的反噬也很快到来。2018年,据鱼跃医疗公告,公司董事长吴光明因涉嫌内幕交易被中国证监会立案调查,后被没收违法所得919万元,并处以2777.3万元的罚款。同年,上交所也因涉短线交易对吴光明予以公开谴责,并公开认定其3年内不适合担任上市公司董事、监事和高级管理人员。2020年10月,时年58岁的吴光明“退休”,32岁的吴群全面接班。这位1988年的年轻少帅可以说运气不错,上任之际正是疫情吃紧之时。在防疫的刺激下,公司额温枪、制氧机、呼吸机等防疫刚需产品迅速放量,公司非防疫产品,如电子血压计、血糖仪等也实现高速增长。加上早年在苏州索尼的电商工作经历,吴群敏锐地捕捉到电子商务带来的巨大机遇,于是积极推动鱼跃医疗的数字化转型,加大在电商领域的投入和布局,使鱼跃医疗的产品得以更广泛地触达消费者,进一步提升了品牌知名度和市场影响力。2020年,鱼跃医疗营收67.3亿元,归母净利润17.6亿元,创下公司上市以来的最好记录。业绩助推下,公司股价也翻了近一倍,一跃超过40元/股的高点,市值突破380亿元。也正因为如此,雄心勃勃的吴群在2021年初,提出未来五年公司将实现“百亿营收,千亿市值,进入医疗器械行业全球三十强”,被外界视作其立下的“军令状”。新冠疫情的爆发带动了医疗器械需求的激增,为鱼跃医疗带来了一波不可预期的红利。公司主营的制氧机、呼吸机、血氧仪、血糖仪等产品实现高速增长,但却也将他们产品力匮乏的根本暴露出来。2023年之前,鱼跃医疗靠呼吸机、制氧机赚得盆满钵满,但随着全球疫情缓和,需求断崖式下跌,2024年,呼吸治疗业务收入直接缩水28.88%,“靠天吃饭”的弊端暴露无遗。疫情期间,鱼跃医疗也因哄抬物价谋私利被广大网友质疑“发疫情财”。2022年12月至2023年1月期间,多名网友爆料,鱼跃医疗淘宝旗舰店同一款血氧仪产品在期间疯狂涨价,其售价从此前的89元一路狂飙至339元。对此,鱼跃医疗在投资者互动平台回应投资者称,血氧仪产品没有涨价,因成本上涨,公司取消了折扣和优惠。不过,随着镇江市市场监管局的罚单出炉,鱼跃医疗的“辩词”显得格外苍白。据行政处罚决定书显示,2023年1月6日, 市场监管总局带队对江苏鱼跃医疗设备股份有限公司销售血氧仪的价格行为进行了调查。经查,该公司血氧仪销售价格上涨幅度明显高于成本增长幅度,推高了鱼跃牌血氧仪市场销售价格。1月31日,江苏省镇江市市场监管局作出行政处罚决定,责令改正违法行为,罚款270万元。而作为鱼跃医疗当红产品的血压计、血糖仪等产品也面临严峻的质量危机。有不少消费者表示,在使用鱼跃电子血压计时出现数值失准的现象。根据黑猫投诉平台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3月30日,围绕鱼跃血压计、血糖仪、制氧机等产品的质量问题投诉已高达471条。其中不乏“测值飘忽”“误差30mmHg以上”等严重指控。在微博#鱼跃牌血压仪测得准吗#投票中,仅有5.5%的用户认为其“非常准确”,超过半数用户质疑其“完全不准”或“不太准确”。而血压仪、血糖仪被称作生命体征的守门人,一旦失准将成为生命的威胁,因此,鱼跃医疗的信任危机亟需被重视。外忧来袭,内患又起。2024年,“云南白药窝案”曝光后,卷入其中的不仅有刚从云南白药辞去董事的陈发树、陈焱辉父子,还涉及鱼跃医疗实控人吴光明、吴群父子,二人此前也已经历监管部门的调查。调查后的两人虽然回归日常工作,但其股价还是不可避免地受到波及。在业绩增长乏力、产品质量频遭投诉、内部管理危机的多重夹击下,吴群所承诺的“千亿梦”愈发显得遥不可及。有投资者问:“2021年提出在2025年公司实现目标为百亿营收、千亿市值、进入医疗器械行业全球30强。请问如今这个目标是否有压力?”鱼跃医疗回复称,存在一定压力,但也依旧会把压力转化为动力。首先,行业涌入越来越多的竞争者。例如,在电子血压计市场,日本欧姆龙等国外品牌稳定地占据着一定的市场份额,并且在技术和品牌影响力上对鱼跃医疗构成挑战。以华为、小米为代表的科技巨头们也纷纷跨界切入可穿戴医疗设备领域,推出了具有血压、心率监测等功能的智能手表和健康手环等产品。其次,并购驱动模式失效。曾经的鱼跃医疗以并购为主要驱动引擎,打造出百亿市值的医疗帝国——从收购华润万东、德国Primedic、六六视觉、凯立特,到控股北美制氧机厂商Inogen,其产业版图迅速扩张。但从2024年的业绩来看,鱼跃医疗的外延并购未能有效转化为动能。最后,重渠道、轻研发。据Wind数据显示,2024年前三季度,医疗保健设备59家上市公司中,鱼跃医疗的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比例为6.26%,排名第48位,可见鱼跃医疗在自主研发的投入并不强。而同期销售费用高达9.31亿元,同比增长8.84%,销售费用率更提升至15.44%。这种“重渠道、轻研发”的战略,也是鱼跃医疗产品质量问题频发的症结所在。目前来看,虽然吴群的五年“千亿梦”难以实现。但对鱼跃医疗来说,如何重塑消费者信心,开拓新的增长点更是当务之急。长江商报:《吴群接班4年并购扩张千亿市值梦远 鱼跃医疗产品频遭投诉营收净利双降》健康之声:《鱼跃医疗“重销售、轻研发”,技术短板成致命隐忧》E药资本圈:《鱼跃医疗百亿营收要“塌房”,85后CEO的中年危机来了》21世纪经济报道:《成本涨47%,售价却狂飙131% !“制氧机龙头”鱼跃医疗因哄抬血氧仪价格被罚270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