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墅隶属曲阿街道,位于祈钦行政村,第六批中国传统村落。宋云阳刘氏第十世孙于夏季在此建造屋舍,好房屋时称“墅”,又因在夏季建造,故名“夏墅”。
村庄内保留了许多古建筑,包括尹氏、刘氏老宅数十间,以及新建的尹氏宗祠。此外,还有千年古井南斗井和北斗井,以及拥有1700多年历史的大同寺。据《至顺镇江志》卷二记载,元代属上德乡管辖。村内现存大同古寺、尹氏宗祠等传统建筑21处,大同古寺始建于西晋时期,尹氏宅院始建于清光绪年间。
在夏墅村村口,一块古色古香的木质牌坊分外引人注目。走进村庄,迎面而来的是一面又一面的文化墙,诸多传统美德、家风古训跃然于墙上,走在村中像是走在一幅古代画卷之中。
山墙面带有墨线描绘的各种地方传统因素。传统建筑多为穿斗式砖木结构,前带夸廊,青砖黑瓦,木质门窗,风格古朴典雅、建筑样式独具匠心,带有典型的江南地域特色。
其中尹氏宗祠始建于明万历三十八年,堂号“三畏堂”,旨在传承“三不畏”的家族精神,前后3进,中厅正中悬挂红底金字竖匾,内容为南宋孝宗皇帝敕封诏书。
宗祠共建房15间,前后分成3进。中厅正中上方悬挂红底金字竖匾一块,内容为南宋孝宗皇帝敕封尹氏南渡始祖和靖公为礼部尚书的诏书,其下是和靖公神座。
神座的边大圆柱上挂有楹联1副:“辞禄飬亲清风犹在;拒刘扶宋大义尚存。”后厅神座对面的正门顶壁上,悬挂横匾1块上书“程门正宗”4个大字。在正厅的左右两间中,左间壁上挂有“弘道觉民”匾1块,右间壁上匾的题词为“伊洛源川”4字。此外黄连庄(横塘)尹氏另建有宗祠,名为“崇德堂”。
历史长河之中,尹氏宗祠历经了多番风雨,据尹氏后人尹强江介绍,在十几年前,宗祠就已经倒塌了一部分。
2018年,村里决定对尹氏宗祠进行新建改造,历时两年,如今的宗祠已经是全新的两间屋子。当初宗祠的物件也尽可能地保留下来,宗祠门口的门当,便是具有700多年历史的老物件,门栓槽、插板印记都在这一对门当上,依稀可见。“三畏堂”的牌匾也悬挂在了宗祠之上,将当年“不畏自己、不畏皇权、不畏金兵”的尹氏家族精神传承给后代。
宗祠旁的建筑,门上一对大红灯笼高高挂起,透过虚掩的木门,能看到院内每间屋子。
夏墅尹氏宅位于丹阳市埤城镇祁钦村夏墅自然村夏墅小学操场南5米处。该建筑由尹氏先人建于清代光绪年间,座向朝东南。
夏墅尹氏宅共有4栋长条形建筑,每进9开间,面阔31米,每进深七檩,进深7.5米,硬山顶。砖木结构。建筑分布面积为1171平方米。第一进九间,进深七檩。上下2层,东西山墙及屋面保存较好。第二进为9间,下门门楣上“五子登科”四字。屋内梁柱粗大。第三进为9间,进深七檩,上下2层。第四进为7间,进深七檩,上下2层。
尹氏宅建筑规模较大,保存一般,具有典型地方特点,对研究丹阳清代民居村落有很好的参考价值。
夏墅尹氏宅始建于明朝。民国时期被用作学校校舍,2020年进行抢修。为第三次普查新发现不可移动文物。
这座始建于明代的老宅由于年代久远,原先的四间房屋中已经倒塌了两间,目前正在修复中。
除了尹氏宗祠的新建改造,近两年,夏墅村还对村庄现存的古建筑进行了维修,尽可能地保持建筑原貌,保护村里这笔不可复制的历史产物。青墙黛瓦、玉兰花开,行走在夏墅村,扑面而来的除了春天的气息,还有历史遗留下来的韵味。
丹阳大同古寺位于夏墅村南边,始建于西晋太康280年,距今已有1700多年了!这里有古井三口,名为西来泉、南斗井、北斗井。这里香火源源不断,石碑旁的玉兰花向阳盛放着。
南斗井位于丹阳市埤城镇祁钦村夏墅自然村中部,该井始建于西晋,井栏为圆柱形,石质为花岗岩石。井壁青砖砌成,井栏直径50厘米,内径32厘米。据清代丹阳县志记载:大同寺有古井三:“南斗井、北斗井、西来泉。”该井原位于大同寺中,大同寺毁于抗日战争。南斗井在丹阳清代县志中有明确记载,虽井栏是明清遗存,仍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
篱笆墙、梨花香,春天的夏墅村,安静祥和。百来年过去了,夏墅村依旧充满着生活气息。
时光流转弹指间,夏墅村这座百年古村落,在文化保护、传承与创新中焕发出勃勃生机,不仅成为夏墅村民的乡愁,更承载着丹阳历史发展的村庄记忆。
如今,政府正在投入巨资对古村进行修缮,不久的将来,一个焕发新生的夏墅村将迎接四方游客的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