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笔被称为文房四宝之一,是我国古老传统的写字工具。更是展示中华书法、美术等传统艺术必不可少的工具。
古人以竹笋式制成笔毫,是我国传统品名,属于短锋羊毫、兼毫笔类。锋短而身短粗,形如笋状。锋腹粗壮,落纸易于凝重厚实。除实用外,给人以鉴赏趣味。又如兰花式制成的笔毫,也是我国传统毛笔品类之一。笔头圆润,洁白纯净娇柔,似含苞欲放之玉兰,给人以秀美观赏之感、赏心悦目之快。凡喜欢收藏毛笔者、书法家、读书人的书房内,都置有十分精致的大小笔架,既方便使用又作为摆设。
制作毛笔,工艺复杂,工序繁多。首先要选购优质的兽毛,用药水浸泡脱脂处理分类存放。根据笔的大小、长短、功用,配备不同硬度的笔头。笔头分为软性笔,用羊毛做的羊毫;硬性笔,用黄鼠狼尾毛加进少量野兽毛做的狼毫;中性笔,用羊毛、黄鼠狼尾毛混合其他野兽毛发做的兼毫。笔头的制作很麻烦,选好多少适宜的兽毛过水压齐后,有干洗水洗之区别,用牛骨梳反复梳理,直到笔头尖挺、齐顺、圆润、匀称,笔头就做好了。然后扎捆成型,用热松香上胶,安装笔杆。最后整笔,通过揉擦笔头,将粗、弯、杂而没有锋尖的笔毛剔除。制作毛笔,就是要把那些锋颖最好,最适合做笔锋的羊毛挑选出来,一只羊身上这样的毛并不是很多,要想做出一支好笔,就需要工人完全依靠肉眼细选,往往“千万毛中选一毫”,几只羊身上的毛才能做成一支好笔的笔头。手工制毛笔不仅是老手艺,更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制笔用的毛也是千奇百怪的,什么兔毛、山兔毛、獭毛、猪毛、鹿毛、马鬃毛、羊毛、狼毛、鸡毛、鼠毛等,甚至连人的胡须也可制笔。据《岭表录异》里记述:岭南无兔,某郡守把一块兔皮给笔匠做笔。笔匠吃醉酒,将免皮弄丢了,他怕受罚,就割下自己的胡子来做笔。谁知做出来的笔非常好使,太守命令他再做一支。笔匠无奈,只好道出实情,太守便下令家家户户的老人把胡子割下来作捐税。另外还有用婴儿的胎发来制笔的:“内惟胎发外秋毫,绿玉新栽管束牢。”这是唐朝一位诗人赞美胎发笔的诗句。今天,毛笔已不再是人们主要的书写工具,但中国毛笔特有的神韵是任何工具都无法替代的。笔杆也称笔管,是用手执笔的部分。笔管的材料以竹制的较普遍,竹取材较易,轻便实用,物美价廉。竹管有白竹管、方竹管、紫竹管、棕竹管、斑竹管等。
旧时,丹阳也盛产毛笔、排笔、画笔、漆刷等制品,最为有名的是大泊,有几个村庄如四村头、毛家有很多家庭作坊,大泊镇上也有制毛笔厂。河阳、横塘、城郊也不少爿排笔、漆刷厂,后都逐渐被淘汰。
来源:丹阳老行当、丹阳市档案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