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几乎没有人能与“疼痛”绝缘。疼痛已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杀手之一,也是造成人类劳动能力丧失的最普遍、最直接的因素之一。
其中,癌痛作为一个世界性难题,给人体带来的危害及负面影响是难以估量的。癌痛不仅给患者带来身体上的痛苦,还严重影响其心理健康、睡眠质量、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以及社会交往等,使患者的生活质量大幅下降。同时,也给患者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和精神压力。
近期,我院疼痛科又成功开展了一例鞘内泵植入术--癌痛镇痛,这是一种为晚期癌痛患者进行镇痛的安全有效的新方法,给癌症患者疼痛治疗带来了新选择。
77岁的周奶奶(化名)因肺癌伴多发转移,胸背部呈持续性刀割样剧痛,严重影响睡眠、进食及日常生活。曾尝试口服大量吗啡止痛,却仍夜不能寐,并出现严重便秘等症状。家属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为缓解疼痛,饱受折磨的邹奶奶一家来到疼痛科寻求帮助。
面对患者的迫切需求,疼痛科副主任医师耿连华经过精心评估,结合患者自身条件和家属的强烈意愿,决定采用先进的鞘内药物输注系统植入术。
其工作原理是通过植入一个持续泵药的装置,导管终端位于椎管内,直接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从而安全有效地达到镇痛效果。
用一根特殊软管通过穿刺针进入中枢神经系统
白色软管放置在皮肤下面,患者无任何感觉
肚子前方埋入一个一元硬币大小的港体
缝合切口,蝶行针插入港体
外接电子镇痛泵
在手术室、麻醉科的密切配合下,手术顺利进行,疼痛科副主任医师耿连华、主治医师秦迎春凭借精湛的技术和丰富的经验,将鞘内药物输注系统精准地植入患者体内。术后,周奶奶疼痛感明显减轻,疼痛评分从8分(重度)降至1分(轻度)。术后食欲及精神状态均得到显著改善,患者及其家属对此次治疗效果表示非常满意。
该手术的顺利开展,标志着我院在癌痛治疗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也为更多晚期癌症患者提供了更加有效的镇痛方案,显著提高了他们的生活质量。
1.晚期癌症患者:肺癌、胰腺癌、骨转移癌等伴顽固性疼痛,口服药物无效或副作用难以耐受者。
2.生存期评估:预期生存期≥3个月,可通过镇痛治疗延长生存时间,提高生存质量。
1.靶向给药:药物直接作用于脊髓和中枢神经的受体,绕过全身循环,起效更快、所需药量仅为口服或静脉的1/100至1/300。
2.强效镇痛:对癌性疼痛、神经病理性疼痛等传统疗法无效的顽固性疼痛,镇痛效果可达普通治疗的数十倍。
3.痉挛控制:针对多发性硬化、脊髓损伤引起的严重肌痉挛,可精准输注巴氯芬等药物,快速缓解症状。
1.低剂量用药:因药物直接作用于靶点,全身血药浓度极低,显著降低恶心、便秘、肝肾损伤等传统镇痛药常见副作用。
2.避免阿片类药物滥用风险:对需长期使用阿片类药物的患者,可降低成瘾性和呼吸抑制风险。
1.可编程泵体:医生可根据患者疼痛或痉挛的波动,通过体外设备实时调整输注速率(如分时段设定不同剂量)。
2.多种药物选择:支持单药(如吗啡、齐考诺肽)或复合药物输注,适应复杂病情。
1.减少口服药依赖:患者摆脱大量口服药的负担,避免频繁服药导致的心理压力。
2.恢复日常功能:有效控制症状后,患者可重新参与工作、社交及康复训练,尤其对瘫痪患者的康复至关重要。
3.长期经济性:虽前期植入成本较高,但减少急诊、住院及高价口服药的长远支出,整体成本效益更优。
4. 改善生活质量,长期收益明确。
1.手术创伤小:通过皮下植入泵体和导管,手术时间短(通常1-2小时),恢复快。
2.适应症明确:适用于癌性疼痛、慢性腰背痛、复杂性区域疼痛综合征(CRPS)、严重痉挛等,尤其对预期生存期>3个月的晚期癌痛患者推荐使用。
3.可逆性:若需终止治疗,可随时通过手术移除泵体系统。
研究显示,鞘内泵治疗可使80%以上顽固性疼痛患者的疼痛程度降低50%以上(对比传统治疗仅30%-40%有效率)。
对于痉挛患者,鞘内巴氯芬治疗有效率超90%,且可显著降低肌肉张力评分(Ashworth评分改善2-3级)。
医学硕士,镇江市医学会疼痛学分会委员,镇江市中医学结合学会疼痛学分会委员。工作20余年,从事疼痛诊疗工作十余年。曾赴南京鼓楼医院疼痛科进修,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解剖教研室超声技术培训,并发表SCI及核心期刊论文数十篇。擅长超声引导可视下各种神经阻滞,肩周炎、腱鞘炎、肌肉筋膜针刀松解、CT引导下脊神经根靶点精准射频治疗,癌痛患者阿片类药物滴定及鞘内输注系统植入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