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苯甲酸及其钠盐(以苯甲酸计)
苯甲酸及其钠盐是食品中常用的防腐剂,在酸性条件下,对霉菌、酵母和细菌均有抑制作用,能延长产品保质期。少量摄入苯甲酸钠对人体无毒害,但过量的摄入苯甲酸及其钠盐会引起腹泻,腹痛,心跳加快等症状,长期使用可能引起肝肾脏的慢性损害。《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GB 2760)中规定,苯甲酸及其钠盐在豆腐中不得使用,豆腐中检出苯甲酸及其钠盐的原因可能是企业为增加产品保质期,或者弥补产品生产过程卫生条件不佳而超范围使用。
二、阴离子合成洗涤剂(以十二烷基苯磺酸钠计)
阴离子合成洗涤剂,即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用到的洗衣粉、洗洁精、洗衣液、肥皂等洗涤剂的主要成分,其主要成分十二烷基磺酸钠,是一种低毒物质,因其使用方便、易溶解、稳定性好、成本低等优点,在消毒企业中广泛使用。《食品安全国家标准消毒餐(饮)具》(GB 14934)中规定,阴离子合成洗涤剂(以十二烷基苯磺酸钠计)应不得检出。各类餐饮具(如:筷子、碗、碟)的检出原因,可能是餐(饮)具清洗过程中使用的洗涤剂不合格或使用量过大,或未经足够量清水冲洗,造成洗涤剂在餐(饮)具上的残留。
三、大肠菌群
大肠菌群是国内外通用的食品污染常用指示菌之一。食品中检出大肠菌群,提示被致病菌(如沙门氏菌、志贺氏菌、致病性大肠杆菌)污染的可能性较大。《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消毒餐(饮)具》(GB 14934)中规定,大肠菌群在消毒餐(饮)具中不得检出/50cm2)。餐饮具中检测出大肠菌群的原因,可能是餐饮具清洁消毒不彻底,以及在保存过程中受到污染。
四、镉(以Cd计)
镉(以Cd计)是一种蓄积性的重金属元素。长期食用镉(以Cd计)超标的食品,可能对肾脏、肝脏和骨骼造成损害,还可能影响免疫系统,甚至可能对儿童高级神经活动有损害。《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污染物限量》(GB 2762)中规定,镉(以Cd计)在鲜百合中的最大限量值为0.05mg/kg。鲜百合中镉(以Cd计)超标的原因,可能是在生长过程中富集了环境中的镉元素。
五、多西环素
多西环素(强力霉素)是一种四环素类药物,一般用于治疗衣原体、支原体感染。食用多西环素(强力霉素)超标的食品,可能引起、呕吐、腹泻等症状。《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兽药最大残留限量》(GB 31650)规定,多西环素(强力霉素)在禽蛋中高残留限量值为10μg/kg。鸡蛋中多西环素(强力霉素)超标的原因,可能是用药治疗蛋鸡疾病,导致多西环素在其体内残留,进而传递至鸡蛋中。
六、噻虫胺
噻虫胺属新烟碱类杀虫剂,具有内吸性、触杀和胃毒作用,对蚜虫、斑潜蝇等有较好防效。少量的残留不会引起人体急性中毒,但长期食用噻虫胺超标的食品,对人体健康可能有一定影响。《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农药最大残留限量》(GB 2763)中均规定,噻虫胺在根茎类蔬菜中的最大残留限量值为0.2mg/kg;在水果香蕉中的最大残留限量值为0.02mg/kg。生姜、香蕉中噻虫胺残留量超标的原因,可能是为快速控制虫害,加大用药量或未遵守采摘间隔期规定,致使上市销售的产品中残留量超标。
七、噻虫嗪
噻虫嗪是烟碱类杀虫剂,具有胃毒、触杀和内吸作用,对蚜虫等有较好防效。少量的残留不会引起人体急性中毒,但长期食用噻虫嗪超标的食品,对人体健康可能有一定影响。《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农药最大残留限量》(GB 2763)中均规定,噻虫嗪在根茎类蔬菜中的最大残留限量值为0.03mg/kg;在香蕉中的最大残留限量值为0.02mg/kg。大葱、香蕉中噻虫嗪残留量超标的原因,可能是为快速控制虫害,加大用药量或未遵守采摘间隔期规定,致使上市销售的产品中残留量超标。
八、脱氢乙酸及其钠盐(以脱氢乙酸计)
脱氢乙酸及其钠盐是一种常见的广谱性食品防腐剂,对霉菌和酵母有较好的抑制作用。脱氢乙酸及其钠盐能被人体迅速吸收,并能抑制人体内多种氧化酶,长期食用脱氢乙酸及其钠盐超标的食品会危害人体健康。《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GB 2760)中规定,脱氢乙酸及其钠盐在小麦粉制品(自制)中不得使用。馒头中检出脱氢乙酸及其钠盐的原因,可能是经营者为防止食品腐败变质,超范围使用了该添加剂。
九、甜蜜素(以环己基氨基磺酸计)
甜蜜素,化学名称为环己基氨基磺酸钠,是食品生产中常用的甜味剂之一,甜度是蔗糖的40-50倍。长期摄入甜蜜素超标的食品,可能会对人体的肝脏和神经系统造成一定危害。《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GB 2760)中规定,甜蜜素在小麦粉制品(自制)中不得使用。馒头中检出甜蜜素的原因,可能是经营者为降低成本、改善口感,且不了解相关标准,从而超范围使用甜味剂。
十、咪鲜胺和咪鲜胺锰盐
咪鲜胺和咪鲜胺锰盐是一种广谱高效杀菌剂。少量的农药残留不会引起人体急性中毒,但长期食用咪鲜胺超标的食品,对人体健康可能有一定影响。《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农药最大残留限量》(GB 2763)规定山药中咪鲜胺和咪鲜胺锰盐的最大允许限为0.3mg/kg。山药中咪鲜胺和咪鲜胺锰盐超标的原因,可能是为快速控制病情,加大用药量或未遵守采摘间隔期规定。
十一、吡虫啉
吡虫啉属氯化烟酰类杀虫剂,具有广谱、高效、低毒等特点。长期食用吡虫啉超标的食品,会对人体产生一定危害。《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农药最大残留限量》(GB 2763)规定,吡虫啉在生姜中的最大残留限量值为0.05mg/kg。香蕉中吡虫啉残留量超标的原因,可能是为快速控制虫害,加大用药量或未遵守采摘间隔期规定,致使上市销售的产品中残留量超标。
十二、吡唑醚菌酯
吡唑醚菌酯是具有保护、治疗和传导作用的杀菌剂,杀菌谱广,能有效防治多种病害。食用食品一般不会导致吡唑醚菌酯的急性中毒,但长期食用吡唑醚菌酯超标的食品,对人体健康也有一定影响。《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农药最大残留限量》(GB 2763)中规定,吡唑醚菌酯在荔枝中最大残留限量为0.1mg/kg,在芒果中最大残留限量为0.05mg/kg。吡唑醚菌酯超标的原因可能是种植环节违规加大用药量或不遵守休药期规定,致使产品上市销售时的药物残留量超标。
十三、二氧化硫残留量
二氧化硫是食品加工中常用的漂白剂和防腐剂,具有漂白、防腐和抗氧化作用。少量的二氧化硫进入人体不会对身体造成健康危害,但过量食用会引起如恶心、呕吐等胃肠道反应。《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GB 2760)中规定,二氧化硫(以SO2残留量计)在茶叶及相关制品、白芷、山奈中不得使用。枸杞(代用茶)、白芷、山奈中检出二氧化硫残留量说明生产者超范围使用二氧化硫所致。
十四、酸价
酸价是脂肪中游离脂肪酸含量的标志,也是衡量脂肪质量的重要标志。如果酸价过高,则会导致人体肠胃不适、腹泻并损害肝脏。《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植物油》(GB2716)中规定,煎炸过程中的食用植物油的酸价大限量值为≤5mg/g。煎炸过程用油酸价超标可能是植物油长时间温度较高导致脂肪氧化酸败致使酸价超标。《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坚果与籽类食品》(GB 19300-2014)中规定,籽类食品中酸价(以脂肪计)最大限量值为≤3mg/g。蚕豆、豌豆中酸价超标可能是原料把关不严、产品储藏条件不当等,特别是存储温度较高时易导致脂肪氧化酸败致使酸价超标。
十五、甲拌磷
甲拌磷是有机磷类的高毒广谱内吸性杀虫剂,有触杀、胃毒、熏蒸作用,对刺吸式口器和咀嚼式口器害虫具有较好的防治作用。《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农药最大残留限量》(GB 2763)规定,鳞茎类蔬菜中甲拌磷的最大残留限量为0.01 mg/kg。甲拌磷超标的原因可能是种植环节违规加大用药量或不遵守休药期规定,致使产品上市销售时的药物残留量超标。
十六、恩诺沙星
恩诺沙星属第三代喹诺酮类药物,是一类人工合成的广谱抗菌药,用于治疗动物的皮肤感染、呼吸道感染等,是动物专属用药。长期食用恩诺沙星超标的食品,可能导致在人体中蓄积,进而对人体机能产生危害,还可能使人体产生耐药性菌株。《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兽药最大残留限量》(GB 31650)中规定,恩诺沙星(以恩诺沙星与环丙沙星之和计)在淡水鱼和其它动物的皮、肉中最大残留限量值为100μg/kg。鳊鱼恩诺沙星超标的原因,可能是在养殖过程中为快速控制疫病,违规加大用药量或不遵守休药期规定,致使产品上市销售时的药物残留量超标。
十七、铜绿假单胞菌
铜绿假单胞菌是一种常见的革兰氏阴性杆菌,在自然界中广泛分 布,易于在潮湿的环境存活,它对消毒剂、紫外线等具有较强的抵抗 力,是一种条件致病菌,在机体抵抗力降低等特定条件下可致病,可 引起急性肠道炎、皮肤炎症等疾病。铜绿假单胞菌对于免疫力较弱的 人群健康风险较大。包装饮用水中铜绿假单胞菌超标可能是源水防护 不当,水体受到污染;生产过程中卫生控制不严格,如从业人员未经 消毒的手直接与饮用水或容器内壁接触;或者是包装材料清洗消毒有 缺陷所致。
十八、磺胺类(总量)
磺胺类药物是一类人工合成的抑菌药,具有抗菌谱广、性质稳定、便于贮存、吸收迅速等优点,用于动物疫病治疗。长期大量食用磺胺类(总量)残留超标的食品,可能在人体内蓄积,不利健康,引起过敏反应和耐药性菌株的产生。《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兽药最大残留限量》(GB 31650)中规定,磺胺类(总量)在所有动物性食品的肌肉及脂肪中的最高残留限量为100μg/kg。磺胺类超标的原因,可能是在养殖过程中为快速控制疫病,违规加大用药量或不遵守休药期规定,致使产品上市销售时的药物残留量超标。
十九、甲硝唑
甲硝唑是硝基咪唑类抗原虫药。长期大量食用检出甲硝唑的食品,可能在人体内蓄积,导致消化道症状、神经系统症状、皮肤症状等。《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兽药最大残留限量》(GB 31650)中规定,甲硝唑为允许作治疗用,但不得在动物性食品中检出的兽药。海水鱼中检出甲硝唑的原因,可能是在养殖过程中为快速控制疫病,违规加大用药量或不遵守休药期规定,致使在上市销售产品中检出。
二十、联苯菊酯
联苯菊酯属于拟除虫菊酯类性农药。急性中毒症状为头痛、头晕、恶心、呕吐、胸闷、乏力、双手颤抖、心律不齐等。食用食品一般不会导致联苯菊酯的急性中毒,但长期食用联苯菊酯超标的食品,对人体健康也有一定影响。《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农药最大残留限量》(GB 2763)中规定,桔子中联苯菊酯最大残留限量为0.05mg/kg。桔子中联苯菊酯超标的原因,可能是种植环节违规加大用药量或不遵守休药期规定,致使产品上市销售时的药物残留量超标。
二十一、糖精钠(以糖精计)
糖精钠是普遍使用的人工合成甜味剂,在人体内不被吸收,不产生热量,大部分经肾排出而不损害肾功能。但如果长期摄入糖精钠超标的食品,可能会影响肠胃消化酶的正常分泌,降低小肠的吸收能力,使食欲减退。《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GB2760)中规定,糖精钠在小麦粉制品(自制)中不得使用。馒头中检出糖精钠的原因,可能是经营者为降低成本、改善口感,且不了解相关标准,从而超范围使用甜味剂。
二十二、铝的残留量(干样品,以Al计)
硫酸铝钾(又名钾明矾)、硫酸铝铵(又名铵明矶)是食品加工中常用的膨松剂和稳定剂,使用后会产生铝残留。含铝食品添加剂按标准使用不会对健康造成危害,但长期食用铝超标的食品会导致运动和学习记忆能力下降,影响儿童智力发育。《国家卫生计生委关于批准β-半乳糖苷酶为食品添加剂新品种等的公告》(2015年第1号)中规定,粉丝、粉条中硫酸铝钾、硫酸铝铵可按生产需要适量使用,铝的残留量最大限量值为200mg/kg(干样品,以Al计)。粉丝粉条产品中铝的残留量超标的原因,可能是个别企业为增加产品口感,在生产加工过程中超限量使用含铝食品添加剂,或者其使用的复配食品添加剂中铝含量过高;也可能是厂家使用的原料(食用淀粉)受环境原因影响,天然含有较高含量的铝本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