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布局
聚焦“文化”、“青春”、“康养”三大主题,依托沿江、沿河、沿湖、沿山、沿路区域优势,全力打造“两核—两带—五区块”全域旅游发展新格局,着力构建彰显镇江特色的现代旅游产业体系,推动全市旅游资源深度整合、配置优化,旅游产业科学合理、高效集聚。
“两核”,分别形成以主城区为中心的环金山湖旅游发展核和以茅山湖旅游度假区为中心的环茅山旅游发展核,打造城乡两大旅游发展中心。
——环金山湖旅游发展核。实施大西路以北片区的老城区复兴计划,推动金山湖旅游度假区建设,提升金山·焦山·北固山景区、西津渡历史文化街区等传统景区品质,重塑市区“文、旅、商、居”融合发展的新活力。
——环茅山旅游发展核。以红色、道养、康体三大业态为导向,以茅山湖和茅山建设为引领,推进茅山、延陵、宝堰等革命老区旅游资源高效整合、联动发展,构建层次清晰、供给丰富的环茅山旅游目的地品牌体系。
“两带”,分别为沿江连岛旅游带和茅山福道旅游带,串点成线、连线发展,联动打造山水相依、城乡融合的旅游发展新空间。
——沿江连岛旅游带。紧抓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契机,串联中国河豚岛、“三山一湖一渡”、世业洲旅游度假区等区块,形成贯穿全市东西向的沿江连岛精品旅游走廊,讲好新时代长江故事。
——茅山福道旅游带。贯穿茅山革命老区等旅游重点板块,联动句容仑山湖旅游度假区,打通丹阳、句容、丹徒、润州城乡旅游良性互动“微脉络”,成为革命老区富民增收“快车道”,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五区块”,分别在丹阳、句容、扬中、丹徒、镇江经开区各布局1个重点旅游发展区块,推动县域旅游新发展,激活区块经济新动能。
——丹阳眼镜商务休闲小镇。以丹阳开发区为核心,发挥“配镜游”带动作用,推进“水晶山-练湖”片区联动发展,打造全国有影响力的眼镜主题旅游目的地,带动周边文化游、城郊休闲游协同发展。
——句容宝华休闲旅游度假区。利用312创新走廊中段地理位置优势,对接南京都市圈旅游客群,用好自然生态和律宗文化资源,打造“自然生态+产业运营+人居生活+休闲旅居”为一体的文化和旅游目的地,实现传统旅游景区年轻化表达。
——扬中环岛乡村旅游集聚区。聚力打造新坝镇三江湾旅游集聚区、八桥镇旅游集聚区、三茅街道北部滨江休闲区等环岛精品区块建设,推进扬中市三江湾及北部滨江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片区建设,打造乡村博物馆集群,打响“中国河豚岛”品牌。
——丹徒长山青春文旅产业集聚区。依托十里长山自然人文优势、大学城青年人才优势,串联漫花岭、长山飞行营地、江苏交院航博园等青春文旅载体,引入汉服体验、书法研习等沉浸式年轻业态,打造集文化交流、休闲娱乐、创意创新于一体的青春文旅消费高地。
——镇江经开区圌山休闲旅游度假区。提升“圌山-心湖”温泉康养、航空体验、夜旅游等新业态旅游产品品质,推进周边东岳村、留村、葛村等村庄农文旅融合发展,充分彰显“宜”文化特色。
重点任务
(一)做强旅游载体,增强核心资源竞争力
通过优化旅游载体,提升资源转化效能,加强区域协同发展,推动全市旅游从“观光”到“度假”、“旅居”的高质量转型。
1.推动旅游景区高质量发展。以“微改造、精提升”推进旅游景区产品升级迭代,持续开展无限定空间非遗进景区,丰富沉浸式演出、文创商品、轻食餐饮等产品供给,更新提升景区设施设备。加大旅游景区品牌创建,支持茅山参与“洞天福地”系统文化景观资源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全市力争创成国家4A级旅游景区1家、国家3A级旅游景区5家。
2.建设高品质休闲旅游度假区。对照《旅游度假区等级划分》、《江苏省省级旅游度假区管理办法》,推动全市旅游度假区与属地完善运管机制,突出休闲度假产业发展职能,聚焦主责主业,完善规划,拓展功能,升档进位。句容仑山湖旅游度假区创成省级旅游度假区,金山湖旅游度假区完善休闲度假产品体系,全面提升全市休闲旅游度假区整体品质。
3.培育高附加值文商旅消费集聚区。以城旅融合为切入点,结合城市更新,推动历史文化街区、商业综合体、文化创意商圈、特色街巷改造提升,引入更多区域性首店、跨界联名店等特色店铺,推出更多文创商店、咖啡酒吧等热门业态,利用室外场所开展露台派对、小型音乐会等休闲消费新场景,打造“强引流、强聚集、强体验、漫生活”的文商旅融合消费集聚区,力争具备“本地消费集聚地”与“当地旅游网红地”双重属性。
4.强化区域文旅协同发展。深入推进长江和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积极参与“两廊两带两区”建设,全面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支持句容宝华山与南京仙林片区、句容茅山与金坛茅山片区等区域加强协同发展,推动市场共建、线路共推、资源共享、游客互送。加快市域一体化发展,实施“三山一湖一渡”、茅山革命老区等核心资源整体规划和一体开发,推动“产城人文”融合发展。
(二)健全产品体系,促进旅游业态再升级
融入“文化”、“青春”、“康养”三大主题,做深做实做新做优全市文旅六大产品体系,优化全市旅游业态结构。
5.“人文名城”产品体系。深化文化传承和城市建设“一张图”管理,健全红色遗产保护传承机制,做强“何以镇江”文化遗产活化利用品牌,强化博物馆体系建设。推进非遗融入旅游场景营造和旅游商品开发,鼓励将有条件的“老字号”、非遗企业纳入旅游线路重点推介,推出“跟着文物游镇江”、“跟着非遗游镇江”城市微旅行线路。
6.“文心研学”产品体系。以“跟着诗词游镇江”研学产品为龙头,构建涵盖“诗词”、“科普”、“农文旅”等领域的研学产品体系。加快培养研学旅行指导师队伍,构建政府与旅行社、研学机构、研学基地等政企共建的研学旅行架构,加强与国内知名旅行社、研学机构合作,建设赛珍珠文化园等一批国际文化交流研学平台,探索研学中的人文经济学。
7.“青春文娱”产品体系。用运动、演艺、音乐等青春文娱元素吸聚游客,做强赛事经济,吸引国际国内品牌赛事来镇举办,推进体育赛事进景区、进街区、进商圈,培育“跟着赛事游镇江”项目。依托江河湖岛资源,拓展水上运动与消费新场景。盘活魔幻海洋世界,丰富主题乐园业态。打造沉浸式、互动性文旅演艺,常态化开展驻场演艺、街头艺术表演、小剧场等文化演出,积极引进音乐节、演唱会等大型演出活动,推动青年与城市双向奔赴。
8.“夜间文旅”产品体系。持续打造永安路美食街等夜间文旅消费点,培育环金山湖商业街区等夜间文旅消费点,更新改造一批夜间美食消费街区,因地制宜植入更多夜经济消费场景,推动城市夜间照明改造和夜景照明设施建设,举办夜市、无人机表演等夜间活动,优化夜间交通出行、城市管理等服务,在传统与现代的结合中升腾城市烟火气。推动旅游景区、文体场馆延长开放时间,丰富夜游、夜赏、夜娱项目,点亮城市“夜经济”。
9.“休闲乡村”产品体系。用好全市“两山两水六分田”的独特资源,通过生态资源利用、非遗民俗融合、乡村民宿带动、景区发展联动等发展模式,打造乡村旅游镇江模板。统筹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实施乡村文旅“五百”工程,打造“村晚”、“村赛”等乡村文体旅产品,培育乡村文化旅游品牌,推进全国休闲农业重点县、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培育工作,丹徒区世业镇创成全国乡村旅游重点镇,全市每年新增省级乡村旅游重点村1-2家。
10.“生态康养”产品体系。彰显“城市山林”、“江河交汇”山水资源特色,利用香醋、眼镜、葛根等健康产品和茅山养生、南山长寿、韦岗温泉等康养资源,打造中医药健康旅游、职工疗休养等生态康养产品,布局一批区域性养老中心,推动景区场馆适老化改造、免费或低收费向老年人开放,拓展长三角旅居养老、智慧养老等银发消费。开发一批迎合年轻人的生态康养旅游产品,培育多代际的康养文旅消费新场景。
(三)深化多业融合,打造旅游体验新场景
实施“旅游+百业”、“百业+旅游”,推动旅游在更广范围、更深层次、更高水平融合发展,打造一批新时代旅游新场景,带动产业、消费、城市等整体跃升。
11.拓展旅游新质生产力。将旅游业作为“两业”融合试点示范行业,探索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新模式。“低空+旅游”,支持开展直升机空中游览、无人机表演、户外娱乐等特色项目,承办全国各级别、各类型的赛事活动,鼓励开通长三角低空飞行旅游线路。“工业+旅游”,利用专精特新工业企业、园区、工业遗产等发展工业旅游,推出一批融工业旅游、购物、体验等于一体的主题类工业旅游目的地,建设工业旅游产品体系。“科技+旅游”,发挥数字产业园区优势,加快动漫、电竞、数字创意等数字文旅产品供给,支持利用云计算、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推出沉浸式体验新空间,打造“文化+创意+科技”的文旅消费新产品、新业态、新场景。
12.激活旅游要素新动能。做强“镇江三怪”美食品牌,推出经典镇江菜、镇江名小吃、镇江名锅盖面等地方优势美食榜单,推动镇江淮扬菜品创新化、精致化、标准化发展,形成“寻味镇江”品牌效应。支持旅游住宿集团化、品牌化、连锁化发展,引导重点旅游景区及周边、旅游度假区内培育度假酒店、主题酒店、房车露营地等住宿业态,打造一批有文化、有特色的乡村旅游民宿及民宿集聚区,形成产品丰富、服务优良的“乐宿镇江”住宿接待体系。鼓励开发与旅游景区、传统老字号、非遗工艺、农特产品、特色文物、旅游装备等相关旅游商品,支持与知名IP、品牌涉旅企业联名打造跨界文创爆款,支持开设线上线下旅游商品体验馆,打响“镇江有礼”品牌。
13.共筑城市文旅新空间。实施“文艺拾光浸润”工程,持续推动文化指导师赋能新型公共文化空间,探索有声图书馆、文化馆互动体验等前沿文化服务方式,孵化一批复合型“最美公共文化空间”,促进城市文化空间与旅游空间双向赋能。推进“城建+文旅”,在城市更新中选择适宜的特色街巷、商业街区等周边空间,巧妙融入文旅设施、文旅场地、文旅活动、文旅元素,推动文旅微空间、微场景、微景观改造,丰富CityWalk、CityRide等文旅体验场景。
(四)壮大产业主体,激发市场内生活力
把项目建设作为产业转型升级的支点,把主体培育作为市场资源配置的关键,充分激发市场活力,增强全市旅游产业整体竞争实力。
14.加强项目招引建设。细分文化、青春、康养等客群,制定文旅招商项目库、招商宣传片和招商手册,加大沉浸式体验、旅游演艺、度假酒店等项目招引,完善文旅产业结构布局,推动产业聚集发展。落实重点文旅项目推进机制,建设一批标志性文旅项目、产业链补强项目、新业态项目,切实提升项目实施质量,形成旅游新消费热点。
15.壮大涉旅企业规模。推动涉旅国有企业聚焦主责主业进行战略性重组和专业化整合,强化国有涉旅领域品牌化、规模化、专业化运营,优化涉旅国企开发运营主体的考核评价办法。健全政府投资有效带动社会投资旅游业的体制机制,探索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的新机制。支持社会力量参与体育场馆运营,打造更多体育旅游、演艺旅游品牌活动。引导主业基础坚实、成长性好、科技含量高的相关企业进入文旅领域,推动文旅市场主体“个转企、小升规、规转股、股上市、企转新”,支持旅游装备、旅游演艺、研学机构等中小微文旅企业向专新特精发展。
16.推进文博场馆市场运营。推动市直文博场馆与社会资本合作,共同开发文创、研学旅行等产品,完善简餐、购物等配套服务。未通过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安排的社会教育活动、夜游项目和精品特展临展等,各场馆可根据开发运营成本和市场供需情况适当收取费用。做好夜间开放服务保障,各场馆全年累计延长开放日不少于60天,延长开放时间不少于120小时。对延长开放时间、开展文创产品开发、推动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取得较好成效的场馆,可适当增加绩效工资总量。
(五)完善服务体系,提升在镇旅游体验感
全面提升旅游公共服务体系,优化旅游市场环境,推动旅游服务国际化水平,构建镇江旅游服务新模式,树立旅游服务新标杆。
17.提升旅游公共服务。完善旅游服务设施,科学布局旅游驿站、观景平台、旅游厕所、自驾车旅居车营地等公共服务设施,提升餐饮、消费、加油充电等综合服务功能。完善旅游标识系统,加强旅游交通标识建设,优化景区标识标牌,丰富指引功能。在各文旅消费场所、交通枢纽推进适老化、适儿化、无障碍设计与改造。优化旅游集散、咨询、寄存等旅游公共服务平台功能,提升“宜游镇江”旅游志愿服务,强化文旅从业人员倾情服务、微笑服务意识,展示“大爱镇江”城市形象。
18.改善旅游交通服务。开通定制旅游专线,支持开发融交通、景区及其他特色产品于一体的镇江旅游联票,打造“快进”、“慢游”交通设施网络,在主城区构建步行、骑行、公交和城市观光旅游相互补充的绿色交通体系,在市域建设和提升一批旅游公路和旅游绿道,完善旅游交通微循环,加强节假日、重要活动、夜间经济交通保障,实现景区(点)“小交通”与城际“大交通”有效衔接。
19.加强智慧文旅服务。提升智慧文旅综合管理水平,增强智慧文旅平台数据客流统计、流量预警、风险防范和应急处置能力,不断完善“宜游镇江”平台,深化“一机游镇江、一图览文旅、一键管行业”体系建设。鼓励各热门景区和对外开放单位运用人工智能技术提供服务。优化重点景区预约售票服务,提升预约购票便利化程度。推广文旅领域数字人民币应用,扩大境外银行卡POS机覆盖,增设外币兑换机构和设施。
20.规范旅游市场秩序。强化文旅领域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推动跨地域跨部门联合信用监管。完善旅游市场综合监管机制,深化“警旅联动”,坚决查处价格欺诈、无证经营、虚假宣传等旅游市场乱象和违法违规经营行为,维护旅游市场秩序。建立高效假日旅游综合协调机制,对外地车辆实施交警柔性执法,加密热门景区公交班次,落实机关事业单位内部停车场对游客免费开放,快速响应游客投诉,优化交通引导、停车管理、物价监管、信息发布等全流程服务。
21.强化文旅安全管理。构建跨部门协同的旅游安全监管体系,落实属地管理、行业监管、企业主体等旅游安全责任。聚焦重点领域、重大活动和新业态旅游,落实国家A级旅游景区安全评估、艺术类培训场所和乡村旅游民宿房屋安全鉴定等安全管理要求。鼓励采取智慧消防、公共场所责任险等技防手段,加强文旅系统安全生产常态化监管和专项整治力度,提升涉旅突发事件应对能力。
(六)加大宣传推广,增强城市品牌影响力
深化镇江文旅品牌内涵,加大城市品牌宣传、联合营销和圈层传播,全方位促进文旅消费,持续提升镇江城市品牌影响力。
22.开展消费促进活动。持续开展文旅消费季,综合运用消费券、联合折扣等市场化方式,开展旅游促消费活动,促进多业态多功能的文旅商体消费。引导金融机构加强旅游消费类金融产品创新和服务,鼓励银行对打造旅游消费新场景提供融资支持。落实特定人群门票减免优惠政策,制定淡季门票、交通、住宿、演艺等旅游消费优惠套餐。
23.加大文旅宣传力度。坚持全方位、立体化、多层次的宣传营销策略,加强镇江城市文旅IP场景应用,支持各地策划辨识度高、传播力强的城市文旅IP,构建有品位、有格调、有温度、有关联的城市品牌宣传体系。建立全部门、全行业、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联合营销机制,全面贯通线上线下营销渠道,用好海外华文媒体资源,加大在中央和省级媒体的宣传力度,深化与头部平台和OTA平台的合作,利用短视频等新媒体平台进行精准营销,围绕假日经济、演唱会等热点话题创新拓展、吸纳流量、助推消费。
24.开展精准营销推广。做深本地旅游市场,挖掘青少年研学、大学生青春文娱、银发康养的市场“蓝海”,持续开展“镇江人游镇江” 、“江苏人游镇江”等惠民活动。深耕长三角旅游市场,拓展珠三角、华北等远程市场,推出青年群体喜爱的打卡攻略和特色线路,适时推出区域旅游互动优惠政策。深化对外和对港澳台交流合作,采取经贸+文旅、青少年线上结对+线下互访、外国留学生“城市推荐官”等形式,塑造“山水花园”的国际城市形象,提升“爱上镇江”网络国际传播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