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积水在下 瓦漏在上
! m; g. Z3 {: a, G. f; t% D: M w- X7 O; A3 M) ?" j* s
唐德宗因为藩镇割据,被撵的东跑西颠,苦不堪言。
; g+ r% L$ }5 ]6 ^7 Z0 P' i5 s# ]1 q# b2 h% C- E Z
陆贽(zhì)向唐德宗進言“仲虺(huǐ)赞扬成汤,不称其无过而称其改过;
: U$ N) a7 y8 {7 n% _4 g
' m$ Z- S+ B8 _9 I; q- O* @ U吉甫歌颂周宣,不美其无阙而美其补阙。( E' Y7 S9 L: T% N5 @
8 |) R; `7 N/ ~, W是则圣贤······,惟以改过为能,不以无过为贵。”
$ {" t A2 K5 p* [% q
% N" u3 p2 C4 V; a4 \9 M其实无论是谁都会有过错,这一定是避免不了的。即使是聪明绝顶的人,智者千虑还必有一失,何况普通人。
) a) I6 Y- |" u: \6 @
8 p+ B/ M5 r3 V, s# _6 k问题是错误出现了怎么去面对,是文过饰非,还是知错修改。
2 k" A6 g, ^* I# Z6 y+ Q9 v& G6 M3 M9 n# C' s
仲虺(huǐ)和吉甫颂赞其王,并不是说他们没有过失,而是说过而改之,善莫大焉,不是以无过为贵。
. B% _* W" @* C4 U( n% c: J; Y$ M; h; D* s% U
如果有了过错而去一味的掩盖,甚至于不能让人指出来,那么这样的人才是可悲的,因为他已经活在假相中了。3 e6 A6 G0 D) O7 f# \
# n, h2 s8 f' H8 Q, H$ u0 O8 ]3 k
智足以拒谏,言足以饰非,这样的话,就真的成了孤家寡人了,虽然能说会道,但是心不正。
/ V t' Z/ v$ I. Q/ c9 l" Y3 n r$ C& g/ }3 E% t' W% J
屋漏在上,知之在下。屋里都是雨水,说明上面的瓦漏了,把漏补上是最好的办法。8 Y" X7 N$ o6 J$ h
h: {* _1 {# t5 n4 u6 o有漏不补,光把地上的雨水弄没了,那么下一次还会漏水。* b5 @' g) M1 W2 T6 X) t
6 h& O# h4 }3 f" O* x6 h犹如止沸之道,不在扬汤,而在于釜底抽薪。
7 Y, y* [* [1 T/ f( Q
/ g# h( Q8 j! {; j1 \2 C' H然而有些人不愿意承认错误,可能是觉的丢面子了。& M9 G! ] \3 S7 W
- \9 O1 V6 i6 _
其实真正有勇气面对错误,谁也不会轻视,相反,反而会让人佩服这个人很明智。
) e6 [% J& k; v7 h, P" a! N0 w1 u1 p! q' o
比如廉颇负荆请罪,反而得到蔺相如的尊敬,以及百姓的称赞。( X# a8 r! C' K" G& @1 F' \
) k+ v$ l! q. U$ _/ h
谁都会犯错,关键是犯错后如何面对?
4 n# t' Y0 v; ]& [# k! m- r- P/ C6 o' K8 d9 \' ~/ q+ h3 O) R) X
所以说,要以改过为能,而不是以无过为贵。
7 v6 p d' T3 T1 O$ w' e
f4 x1 b0 ]( f( o$ X后来唐德宗听陆贽(zhì)之劝,诚心改过,并昭告天下,很多人都被感动了。
" Y# t7 [6 [9 ?- X/ f- S% ^
2 {: G& @5 R; H0 U8 L有错就改,利己利人,听上去是最最简单的道理,但是现实中很多人好象不愿意这样去做,甚至于一意孤行!
5 l$ G+ @, O s8 m4 _' ^
4 Q+ d/ A' o, I$ P我也想不透,为什么会这样,难道就是因为情面的原因吗?
5 c* c( s& x* T4 [
) O0 @- o$ n1 k)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