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文化”与“无文化” ——挑刺丹阳九里风景区 江苏丹阳延陵的九里有个以季子庙为核心的祠庙建筑群景区,景区以吴文化为背景,古建筑、古遗迹保存得较为完好,加之周围的自然环境优美,是一个集旅游观光、休闲娱乐和古吴文化体验为一体的风景旅游区。 吴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吴文化以荆吴和先吴以及最重要的吴国文化为基础,以今苏南、浙北的环太湖流域为代表,是这一区域古今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成果,而丹阳延陵则是吴文化的发祥地,因此这里成为研究吴文化和吴文化“寻根问祖”的源头之地。 季子庙是纪念季子(公元前576年~前484年)的寺庙,季子姓姬,名札,是春秋时吴王的第四子,他曾三次辞让吴国王位,人们对他的不恋栈、不贪权大加褒扬。他广交名儒贤士,为提高华夏文明作出了贡献,被后人尊称为“延陵季子”。 季札的高风亮节非常符合儒家的思想,因此受到孔子的尊崇。孔子亲自为季子写了墓碑,碑文为“呜呼,有吴延陵君子之墓”十个字,这座“十字碑”和碑亭就立在季子庙的中轴线上,是季子庙标志性的景观,也是江苏省文保单位。 碑上的十个篆字古拙大气,端正灵动,显示出中国传统文化的厚重与悠久。然而令人大跌眼镜的是碑亭两旁的景观说明文字的石牌,却是错误连连,而景区另一处重要景观“沸井”的文字说明石牌上也有不少错误。 在季子神像旁有一块“敕赐嘉贤大帝”的文字介绍石牌,石牌上赫然写着:“据史料记载,东汉时期季子庙便是季子庙便是江南名庙,……。” 开头第一句就多刻写了“季子庙便是”五个字,这样的低级错误竟然出现在吴文化的发祥地,出现在季子庙这一核心景观的文字介绍里,让人情何以堪!古人尚且知道“敬惜字纸”,不知如今吴地的人们为何如此浮躁拉垮,连多看一眼刻好并立起的石牌也不屑? 碑亭前还有一块石碑,碑的阳面有四个大字“登览之胜”,碑的阴面也有四个大字“遥碧远明”,此碑又称“八字碑”,“八字碑”前立有一块文字说明的石牌,全文如下: 季子庙西北方万顷洋,每年发大水时,洪水泛滥,由丹徒、句容丘陵山区的水滚滚直泄,一时宣泄不及,导致万顷洋立成汪洋泽国,春雨滂沱,水积成湖,万顷良田淹没湖底,放眼望去,风刮水面,波纹从生,酷似一副美丽的画卷展现在眼前。唐代诗人张丛申见此美景,赞赏不绝,特写下“登览之胜”、“遥碧远明”八个大字,刻于此碑,为万顷佐证。 “一副美丽的画卷”中的“副”,显然是“幅”之误;“波纹从生”的“从生”令人费解,恕我寡陋不知“从生”是何意。中国是个农耕文明的国度,而吴地更是农耕文化发达的地区,因此人们希冀的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便构成了农耕文明的重要内容。而青黄不接之际,洪水泛滥又使得万顷良田淹没水底,农民将颗粒无收,以至遭受灭顶之灾,然而这滔滔的洪水在诗人眼中却“酷似一幅美丽的画卷”,还“赞赏不绝”,这也太“违和”了吧,真不知这位诗人安的什么心!套用宋代无名氏的一首诗来说:“洪水肆虐浪滔滔,野田禾稻打水漂。农夫心内如汤煮,骚人墨客任逍遥。” 九里景区的另一处重要景观是季子庙前的古井群,现存六口古井,古井旁立有一块文字说明的石牌,全文如下: 天下奇观——沸井 季子庙前的沸井,乃是天古地造,千载沸腾不休,颇为壮观。夜晚万阑俱寂,可闻沸泉腾奏之声,犹如音乐入耳。据史料记载,季子庙前有沸井百余口,现存六口,三清三浊,且口味各异,历代文人墨客、名流贤士,前来观之,赞不绝口,称为天下奇观。 相传九里是块龙地,沸泉为龙之气,有灵气。用此水洗手、洗脸,可让人祈福消灾。 短文的题目是沸井,然而文中既有沸井又有沸泉,沸泉不知从何说起,应该是这六口井都建在泉眼上,涌泉沸腾,成了沸井。沸井是“天古地造”,成语中并没有“天古地造”这一词汇,只有“天造地设”;夜晚“万阑俱寂”,阑是“将尽”的意思,“万阑”不知是何意,成语中也没有“万阑俱寂”这一词汇,只有“万籁俱寂”、“夜阑人静”;显然“天古地造”“万阑俱寂”都是生造的词汇,生造词汇未尝不可,但不能词不达意。 不知九里吴文化景区的这些石牌上的说明文字出自何人之手,其实,只要用点心,有的错误完全可以避免,稍加推敲斟酌一下,也不至于让这些鄙陋的文字暴露于大庭广众了。 作为吴文化发祥之地的丹阳延陵九里文化旅游区,几块文字说明石牌竟如此“无文化”,实在是让悠久灿烂的“吴文化”蒙羞。看来,丹阳九里的“无文化”与“吴文化”相差岂止是“九里”,分明是“十万八千里”! 2024年10月21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