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善不图报6 [" q9 d8 ~+ A; ^& c: H
6 k7 _; \( O* h1 Q$ r
公元617年,李大亮被李密俘虏。李密的手下张弼在监督杀俘,唯独见到李大亮将其免死,后来战乱不断,各奔前程。
! v. V6 v/ _, ~. F. M0 K1 Y$ E
8 p0 A/ Z; l \1 m5 \李大亮后来得到了唐太宗的重用,官位显赫,一直想报恩于张弼,四处寻访而不得。8 T. O% w" t5 v" ]: o5 v
1 ~0 h/ {! J" h) r7 [9 p3 ^为什么?因为张弼只此时虽然是一个小官,将作丞(从七品),但是,他为人比较低调,也没有想着回报,也不想给李大亮添麻烦,所以故意便躲着不见李大亮。
0 I: W6 }0 h8 r5 ?" t0 v
1 }8 I. L `# N- z" {) |" [一个人故意躲避,那上哪里去找呀?就象这个人装睡,那就很难叫醒他了。所以过了好长时间,李大亮也没有找到张弼。
. C5 A* Q3 J; p
7 _/ h' {; n& r& v! \4 \可是无巧不成书,一天,李大亮偶遇到张弼,竟激动的泣不成声,他知道张弼的日子并不好过,就想将自己的钱财转让给张弼。可张弼一丁点也不接受,他要接收的话,他早就露面了。
9 Y1 z; j) c' q6 t7 U# @1 l @% D) o( \. k9 i0 ~' N6 y
这也许就是诸葛亮在《论交》中说的士之相知吧!/ w4 |! ^, J- a* p7 i
, n2 C' [+ j3 |4 L( i
绝不是那种势利之交,而士之相知,温不增华,寒不改叶,能四时而不衰,历险夷而益固。; b; Z5 @$ T6 V5 t7 R' \) {" B
9 J$ H! @4 J1 \6 v6 N) q
李大亮心里也苦,明明人家对自己有救命之恩,自己也有条件报恩,可是这个张弼就是不给这个机会。
1 H* H1 }. p Y
B$ { s, w- {# }# D! A. Z直接报恩肯定是行不通了,但是唐太宗非常的信任李大亮,所以李大亮就另辟蹊径,向太宗诉说心里的苦闷,那也就是向太宗求助。
* J5 s, }8 {# c) ]! `6 y& Q ^; Y1 x
8 j7 o& K! G: \( Z' a' t' l于是,李大亮就向唐太宗举荐张弼,并愿意将自己的所有官爵全都让予张弼,望陛下成全。话不多,但是句句都是真心的。+ Q% o! g# E: s! T, ?5 a2 Z- V
2 `! V+ i, Z! t \
唐太宗听罢,那当然也是十分感动,那就成全你吧,让你安心工作,同时也重用一个贤臣。当时张弼是一个普通的将作丞(从七品),太宗直接把他提拔为代州都督(三品)。7 H8 i( o5 h0 c
( [, j4 h! D7 Q& C" j: S( b
给你的官职,那是荣耀,也不能不要。这样在太宗的帮助下,李大亮也算报恩了,唐朝也得到了一个品行高洁的都督。' D _1 P7 v3 @
4 f- p0 K: B" a" G, |& `
一时世人,对于大亮如此知恩报德,以及张弼不自矜功德的德量,称扬赞颂之声,传遍天下。
0 j. Q8 M" J. S6 w: N
2 T8 x" X; J7 ~, p4 C6 `《老子》云:“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
% t5 {2 C& X) i. D4 J+ O
9 i8 ^' l8 W4 [5 }" s功成而不居,张弼就是属于这样的人吧!7 m( q. W* \/ P: s- ^% ], J/ ?( P
" t0 E- t3 h$ h' E" {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