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民以食为天”,足见人们对食的重视。自古以来,粮食就是人们的命根子,历代王朝都向农户征收粮食,并在全国各地建有囤粮谷仓,储备军队和皇家用粮,而不种地的百姓,吃粮都得向市场自由购买。粮行,就是旧时买卖粮油的商户。
丹阳地处江南水乡,盛产稻米,特别是西南乡种植的糯稻,销往浙江绍兴、萧山、上海等地酿酒,丹阳名扬天下的老陈酒、封缸酒也都是用本地的糯米酿造而成。
丹阳自古有七省咽喉之说,因为大运河横贯丹阳,境内河道纵横,漕运极为便利,所以,自清以来丹阳米市逐步兴起,被誉为商贾云集之地。仅丹阳西门外大街,在清光绪年间开设“吴聚源”等数十家粮行后,逐步形成本地主要粮市。每日上市粮食千石以上,糯米、青豆、小麦等粮食,在此源源流向绍兴、上海、无锡、常州等地。鼎盛时期,西门外大街的粮行达六十二家之多,(全县共有大小粮行340多家,城区有粮行112家)。伴随粮市而繁荣的有仓储、箩行、码头、饭店、客栈。那时,丹阳古城西门外是人马杂沓,舟楫穿梭,呈现出一派繁华景象。
旧时的丹阳粮行,一般都是小行小店,也称夫妻老婆店,家店不分,前店后家,这样的店铺,本薄货少,在一般情况下,都是进大粮行、碾坊的米面现货现卖,从中赚些差价,因此,极方便居民购粮。较大的粮行,如西门外的吴聚源、步永盛、华大昶;东门外的裕阳、裕丰源;南门外的林万泰、开泰等,大多前店后坊,除粮食买卖外,还碾米、榨油、酿酒。各粮行经营灵活,多种多样,有的粮行还差使员工在道傍迎候卖粮农民,有的在粮油上市前就到广大农村上门订购,食宿优待老主顾。更有实力的粮行,对远道的卖主,还代办车船托运粮食。
旧时的粮行老板,最喜欢坐茶馆。他们每天一大早便聚集在茶馆饮茶品茗,议论本地与外埠粮情,旧时没有电报电话,茶馆为信息交流场所。同时,茶馆也是粮商们的交易地,只要谈判成功,当即拍板成交。当然,在交易中不乏计谋暗算、买空卖空和大鱼吃小鱼的现象。在粮食经营中,有些奸商投机倒把,他们靠囤积居奇,抬价杀价操控粮食市场,故意造成市场粮食紧缺的现象;他们大斗进小斗出,掺假掺杂;他们放“青苗”,每当青黄不接时,以低价预付粮款给农户,待农户收获时,要农户归还粮食,从中盘剥,百姓深受其害。
1949年,我县对粮油经营商进行调查登记,对符合政策条件的粮行发给营业执照,对捣乱市场、哄抬粮价的则进行制裁。1951 年,丹阳城区仅存粮店25家。1953年底,中央政务院颁布实行粮食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粮食、食油供应纳入国家计划,旧时的私人粮行从此消失。丹阳城镇居民开始持购粮证,到指定供应点购粮。供应标准按劳动差别、年龄大小及消费水平核定,对农村缺粮户则按人定粮,归户统计,凭证供应。1955年,县政府成立“统购统销办公室”,各区成立“市镇粮食定粮小组”,对农村集镇居民核定供应标准。1959年,丹阳城镇调整供应网点,撤销民办粮店,居民的粮食供应,由城镇粮管所属下的粮店经营。
来源:丹阳老行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