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進一退当三思
! O( B5 N% P+ \" ?2 \: m9 t, d4 B
7 c0 q9 E; U$ M/ `& \北周宇文护权倾朝野,拥立宇文觉建立北周;三年内连杀三帝。
/ z6 t; D9 j9 G w9 {+ F- w: O! d
大夫庾季才劝他说:“公宜归政天子,请老私门。此则享期颐之寿,受旦、召之美,子孙常为籓屏。不然,非复所知。”' ?7 G, |9 U/ O) r- v
% Y& w) z2 I% d2 t就是告诉宇文护要早日隐退,这样可以安享晚年,有周公、召公护佑周成王的美誉,子孙也可以富贵长久。
2 f5 A1 k7 f# ~. |7 [5 J u
% m5 H: m h& q, {$ Y否则的话,后果就难以设想了。$ `# F& {3 V$ W
9 X2 }% I( ?- f& i; d
侯龙恩为宇文护所亲,其堂弟侯龙植看到了宗族的危险,让侯龙恩劝说宇文护早日还政于帝。侯龙恩没有当回事。
; L. n8 D0 ]' p$ {
6 ^) s) V3 k$ }+ J后来侯龙植又对宇文护说:“公以骨肉之亲,当社稷之寄,愿推诚王室,拟迹伊、周,则率土幸甚!”7 S5 d, B2 D6 r3 p- d6 @( S
: \" H& m: ?. K9 ^' t4 D* H侯龙植看到了宇文护的危险处境,也看到自己的宗族也会因为他而被牵连,所以一再劝说宇文护要象周公和伊尹一样退避高位。$ _" `" Q" T# F }& M
, R, M' l2 a) Y; _$ F# U
忠言逆耳,出事前总会有一些征兆或者良言相劝,但是在被万人簇拥的荣华富贵面前,人是很难去静心思考的,不去想一想,一旦失势,面临的就是灭顶之灾,再想过着普通人的幸福生活也不可能了。# b& L9 ~$ u' Y6 U4 U
* d, l+ t) n, \9 T就象李斯临死说:“吾欲与若复牵黄犬,俱出上蔡东门逐狡兔,岂可得乎!”
4 q ~& X7 ~; l( ?3 U$ B7 N& Y+ T# [1 |' Q* D/ o
果然,宇文护被除,几乎是满门抄斩。侯龙恩当然不能幸免。而侯龙植因为進忠言,特免其子孙。
% O: Q- T) p5 _4 ^, g6 `) w \" x9 Q8 a) C0 J. [- e
侯龙植真正的是为了宗族的考虑,说了逆耳的忠言,但最终他的子孙得以幸免。所以,做什么事情都不会白做,也都是为自己做的。: s0 @& b- {! @0 x: s# v
/ b& y2 O( D0 N9 ?+ l宇文邕查看宇文护的往来书信,有假托符命妄造异谋者,皆坐诛;唯得庾季才书两纸,盛言宜返政归权,帝赐季才粟三百石,帛二百段,迁太中大夫。
+ H4 A: t0 q8 }. ~6 o" ~
* e9 }7 R5 T1 B3 K1 n2 [% s) Q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 B1 D* D5 B0 A3 |( }7 T
5 R" X4 @& a* w- l& b$ e7 e3 J
那些巴结奉承宇文护的人,写了恭维拥护的话的人都被处死了。, c9 A$ h: Q1 S
8 U7 Y C" b4 s6 T2 d I! X
只有庾季才因为忠谏而得以善终和褒奖。
$ M1 @4 L& m' T* n; K8 A5 |/ C5 n% k# w( i
其实如果宇文护要听了庾季才的话,那就一样可以长久的享受荣华富贵。
, Z ?; W+ c, U0 l3 F% a5 y, k5 G% L3 c
人做什么、说什么造成的后果,有一天终究会回到自己这儿来,或者这个家族中来。所以过去讲要为子孙积德。就象范仲淹说的给子孙留钱留田不如留德。
X: e) V6 c! T9 e: N D' R5 ^
/ j: j- }* J% N庾季才、侯龙植都不会去阿谀奉承,都是在为了别人好,也是为了自己好,说了让别听了逆耳的话,但是那是真正的对别人好。( P4 Y+ h7 Q( J8 v- Y; C& p
* z# i0 c- h6 Y2 K X. c4 ~8 d
虽然别人听不進去,但是也尽心尽力,不能力挽狂澜,但也可以独善其身。
, |) G; v4 h# s8 }4 i( O# `4 g3 y) i9 Z
一个善念、一句善言,给自己也给子孙留下了善果。
7 k' T* C+ I4 E' H# G
( [4 |0 K0 ]6 y: l, \祸福无门,惟人自召。果然是真是不虚的! r/ i( ]9 D" @) J( }
: Z1 g0 c- G0 M
仔细去品味,人做什么最终都是给自己做的,焉能不慎?, o M; ]% G+ U, @$ w
" S' e) g' w2 A& {
+ c; W! ?- m, Y&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