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言逆耳利于行
5 }# u5 b! N# f5 m) k5 @+ w7 H9 Q# V( X
卫懿公酷爱养鹤,估计下面也没有贤臣劝谏,结果搞成全国养鹤,俨然成了鹤的王国。% }/ x- a# _0 q# Y, I& g7 b* J
9 X* a; v0 g' y; q$ q
搞的鹤比人贵,鹤居然还有官衔,享受相应侍从、宅第、俸禄、车乘。这个感觉象童话王国一样,幼儿园的小朋友在过家家呀。 Z$ w y5 F0 c. t" y$ T
# r. L! R! J4 q O1 f' K$ O+ x# ^公元前660年12月,二万狄人骑兵,突袭卫国。* |( e( i" h# O6 E
G6 _& N+ s3 b( Y卫懿公下令征兵。百姓说:让那些鹤去打仗好了······
, G- s1 R# d2 r5 Y' G) W# n" s" K- x) C& i2 H, o9 n7 W! a
卫懿公太爱玩了,把业余爱好当成主业了,玩物丧志,结果鹤飞国败。
0 ~$ q- h% H y6 u8 a4 q' @" h v. v6 i' s) I
我想打仗的时候,那个鹤将军、鹤大夫都飞上云天了,也不知道有没有回头看看可怜可悲的卫懿公?! ?& f0 h/ ]+ n+ A
# {3 Z3 A5 Z/ m4 w3 A0 z5 d
欲不可纵,人都有一个自己的爱好,这个正常,但是要有一个限度,不然会造成灾难的。
. q, H( u) M [/ r& b' d' q5 @2 }
唐太宗喜欢鹞子(一种体型较小的鹰),正在把玩,一听说魏征来上奏,急忙把鹞子藏在怀中,想等魏征走了再放出来。结果奏事久,鹞死。
. ^' O" o) v: v3 y9 [
( U3 x1 y5 [. M+ G我想太宗一定是把这个鹞子捏住了,要不然它在怀里动来动去的,或者叫两声,那魏征就会觉察到,的怀里怎么怪怪?
: r$ p0 G: m. W9 S# Z! h
$ X( D! D% O: X. a A你看,也怕大臣说他,特别是对这个铁面无私的魏征就得更加注意!
1 d9 A- c9 u$ i5 s
' Q) C' [- l( H4 i5 d7 S( Y4 Y魏征向太宗讲述帝王不能贪图安逸享乐、沉醉声色犬马······
" Y4 ~. p- z( ]6 E* m' H9 C1 u' X: |7 }# \* H* s' i1 j
话又说回来,贵为,玩个鹰有什么怕的?但是那要看什么人?6 l0 z, C s" \
; r: I1 D3 \5 b3 p' H0 `
卫懿公荒唐到那种成度,大臣都顺着他,争相献鹤献媚,那是害了卫懿公也害了自己。& U! x% L! g: h
8 y+ F6 |# h2 a: Q) C4 L* H( u( }* a
唐太宗登基一段时间后,发现议事时没有不同的意见,就很担忧的说:隋炀帝暴虐,虞世基等都不规劝進谏,以至败亡······,现在诸公如看到不妥之处,一定要极言规谏!
* ^9 v+ F, v G$ S% S! A I, b7 `" x. W) Z2 W! R* b! _# s
人和人是不一样的,最大的区别是在于思想的差别。
- c, f/ {5 m! J+ u6 m7 |
6 ]4 R' e5 e& B% |0 b7 |7 T6 F' ]+ O明智的人知道,一个人不可能把事情想的面面俱到,所以要集思广益。: d2 X7 m u) X$ i s
- F& h7 L4 b' F1 [: \所以唐太宗要求:凡军国大事,则中书舍人各执所见,杂署其名,谓之五花判事。! y9 O& c4 |: A. ] @7 P
4 m$ @' a* K% S) Q& o五花判事,就是要看不同人站在不同的角度去评判同一件事情,从中取长补短,择优而用。
; n( t5 b6 D9 r2 _1 n1 [
) K6 m# n! |& |这样可以最大限度的避免独断专行,偏听偏信。
8 U2 O5 v( Z8 i7 P' [9 h( Q
, g( o1 D+ H. c( o你看过去有的那个大殿上有个牌匾,上面写着:允执厥中。4 k) k2 W% U# Y2 r- z! c
8 I0 y y) n/ ]7 E. x* \( A
允执厥中,也就是不偏不倚的中正之道。' O! K7 t1 M z. {+ B5 R% d2 J& j
7 h- K/ v, O" P6 ] {# t双目不偏见,两耳不偏听。
' H1 B" {# \2 h, G
, g! B/ x6 \% \& E9 U/ d" T) P乱象不可怕,关键心要正!
8 c- v2 {, T& a! b6 o4 f. |' ]$ k! D" a9 m5 R(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