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迟来的褒奖* ~9 A3 T u+ L2 h2 j
2 l3 F; X$ _9 a' U/ G% w2 w3 f1 f朱勃和马援是同乡,少时,马援不及朱勃有才识,怅然若失。
% I1 b6 k" x3 B& u" ?, G5 F* v: N+ h) S2 x
后马援封侯,而朱勃位不过县令。
# a! F9 r! f w$ L# T% a, N' ^$ `4 b5 A5 J
马援显贵,但对当年才识稍逊一筹的事并没有释怀,待朱勃却总是有些卑视和慢待,即便如此,朱勃也不介意,反而愈发谦恭,视马援如兄长……0 ^8 @4 \, F/ V* K: j
& M, ?. ?" D# \: S% o; t; C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后来马援遭人构陷。马援昔日门下的那些宾客旧友,没有人敢前来祭吊,更没有人敢为他说话。
# {( H7 i! z3 Q% L2 u1 {; n( `# X, S' N
没想到的是,年已六旬朱勃风尘仆仆地赶到了洛阳,不惜冒死,与马氏家族的人一起跪伏在皇宫阙口,并给光武帝上呈了一封《诣阙上书理马援》。& k* V# n% c; H6 Z4 M+ V9 N- Q% I6 w
; m) {3 S, ^( z, b& p* n2 P" g
《诣阙上书理马援》陈述了马援二十二年来,北出大漠,南越江海,出生入死,戎马一生。如今却横遭不实之诽谤······: }1 ` K9 h* g5 `$ H
# M/ Y2 s% Q8 h3 s: C& l5 H1 O
虽然马援经常怠慢朱勃,但是关键时候朱勃却挺身而出,冒死直谏。* s% {" u O4 f7 M, m' l0 j \3 m
7 W, m7 {# w$ x' l- d! W+ T# m古人云:“岁寒知松柏,患难见真情。”伏波将军马援若泉下有知,一定会后悔当年对朱勃的鄙视和怠慢吧!
% j1 L/ D$ F% F" V! c; A { B$ G9 M) e- |2 T
马援的爵位远超朱勃,但是朱勃的人品却一点儿也不输于马援。
d6 D+ V# X( C! ?7 h3 T4 \( j5 C* L: K6 C& s) z5 o
试想一个六十岁的老人,风尘仆仆的赶到洛阳,还要冒着极大的风险,要为当年对自不待见的人说句公道话,这是多么的难能可贵!3 F% N* @" f: {7 O
9 \; |0 H) U! D' a5 Z0 D做这件事情,也不会给他带来什么好处,那么是什么样的动力让他甘心冒险?6 |8 g" X8 T6 e/ p. D
5 I& [' z4 G4 b! }6 T
唐朝陆贽说:上不负天子,下不负所学。朱勃少时就能背诵《诗经》、《书经》,学有所成,自然有名士的风骨吧。
( i" E7 |4 w. T V" y
& f$ J8 n( g6 u) F4 ?3 Q( K- ?不欺下,不媚上,不畏权势,不避祸福,直道而行;一如孟子所言:道之所在,虽千万人吾往矣!
" \ \$ S+ x) w1 K9 D$ r$ s9 `6 @; Y" ` m2 J8 S( J2 I$ b
朱勃对于别人的怠慢不记仇,不怨恨。相反,看到有失公平道义的事能够挺身而出。; F8 q" d9 D: K/ p! u# l
2 P" X: I, G) Y; U' K& [这不是出于个人的喜好,出于个人的喜好,别人对自己不那么待见,也就是不会出手相助了。 E6 i) d) h0 l: N
4 J: e$ t1 o7 E+ Z9 _
这也不是出个人的恩怨,出于个人的恩怨,那些当年得到马援恩惠的宾客好友就应该大声疾呼了,相反他们鸦雀无声,好象是陌生的路人一样。 z' U+ b& x% m9 D# F. G0 s7 P( y
- v; M+ @/ n3 v7 V5 K; I C其实几千年来都是这样,雪中送炭的少,锦上添花的多,这就是人情世故,不足为奇。
" p' d! V" V1 H; ]' S8 D4 l3 B2 k0 u% y l J+ ]3 S% `" H
真正奇特的是朱勃仗义执言,所以说“岁寒知松柏,患难见真情。”. K( J' }' w6 y+ Z9 V8 [' J* ]8 |
& f/ R; I+ v0 ~
为什么朱勃要这么做,冒死上谏,不是为了报恩,也不是为了图利。那是他不负所学,道义在心,不平则鸣,冒死陈述。
! G6 P: G0 {+ S L5 l
7 j% m* J) Q9 g) [ y5 z# x( ~: ]真正把书读透并知行合一的人是值得让人尊敬的!3 @5 j9 N$ c9 R r( s5 s
8 B3 ]2 j; }. l" b. L! G: @8 T马援的冤案直汉章帝刘煜继位后才得以平反,汉章帝追谥马援为“忠成侯”;8 W3 F, s3 h, q( j/ A
/ g' v/ D! r0 I# j! Q3 @% h
下诏称朱勃“上书陈状,不顾罪戾,怀旌善之志,有烈士之风”,并追赐朱勃的子孙二千斛谷子,以资旌表。7 w$ N7 \7 i4 p5 X4 o4 a
, e0 i4 K& Q8 f% T9 M" \. l公元49年,朱勃上书《诣阙上书理马援》,一直到公元78年汉章帝下给马援平反、诏褒奖朱勃,时间已经过去29年了,但是历史会把真相还原的,所以说是迟来的褒奖。
( D& q2 A3 g. N0 D$ I+ d0 D* H m. o, s1 B* F3 {8 J0 ]" s. {! G1 ?9 U
一件事情被认可,整整经过了29年的时间,试想在这29年中,不知道有多少人能够赞同、支持朱勃的做法呢?7 ^, l- u( z, {8 @7 S
1 Q3 ]4 T0 h% h0 m/ J- V& d( F) e& u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