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房产 家居 手机版
秋冬防“梗”护脑!中医教你这样做
查看: 1046|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焦点话题] 秋冬防“梗”护脑!中医教你这样做 [复制链接]

     
qrcode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25-11-3 10:1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来自: 江苏省镇江市

秋冬季节气温骤降、空气干燥,是脑血管病的高发期。临床数据显示,每年11月至次年2月,脑梗塞、脑出血等疾病的发病率较夏季高出30%以上。从中医视角来看,秋冬的“寒”“燥”之邪与人体“气血”“脏腑”功能变化相互作用,容易诱发脑血管问题。今天,一起来听听中医怎么说,教大家用简单实用的方法,在秋冬季节守护脑血管健康。

01

秋冬为啥成了脑血管病“危险期”?

中医认为,脑血管病的核心病机是“气血运行不畅”,而秋冬季节的气候特点恰好会加重这一问题,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寒邪凝络:血管遇冷易“堵车”

《黄帝内经》有云:“寒气入经而稽迟,泣而不行,客于脉外则血少,客于脉中则气不通”。秋冬气温低,寒邪易侵袭人体,导致血管收缩、气血运行变慢——就像冬天水管容易结冰堵塞一样,脑血管也可能因气血凝滞出现“堵塞”,诱发脑梗塞。尤其是本身有高血压、高血脂的人群,血管弹性较差,寒邪刺激下更易出现血压骤升、斑块脱落,增加发病风险。

◆燥邪伤津:血液变稠易“瘀滞”

秋冬空气湿度低,“燥邪”盛行,容易耗伤人体的“津液”。津液不足时,血液会变得黏稠,就像浓粥难流动一样,血流速度减慢,易形成血栓。同时,燥邪还会损伤肺、肾等脏腑——肺主气、肾主水,脏腑功能受损会进一步影响气血生成与运行,双重作用下脑血管病风险自然升高。

◆阳气渐衰:脏腑护脑“力不足”

中医讲究“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但秋冬季节人体阳气本就逐渐收敛,若过度劳累、熬夜或保暖不当,会进一步耗伤阳气。心主血脉、脾主运化、肾主藏精,阳气不足则脏腑功能减弱:心血运行无力、脾虚生湿生痰、肾亏不能濡养血管,这些“痰湿”“血瘀”的病理产物堆积在脑血管中,就像河道里的淤泥,时间久了容易引发“堵塞”或血管破裂。

02

中医护脑指南:从衣食住行养出好血管

预防秋冬脑血管病,关键在于“避邪护正”——避开寒、燥之邪,养护气血与脏腑功能。以下5个中医调理方法,简单易操作,适合全家践行。

保暖先护头颈脚,阻断寒邪入侵

寒邪易从人体薄弱部位进入,头、颈、脚是重点防护区域。

  • 头部保暖:外出戴帽子,尤其是老人和高血压患者,避免头部受凉导致血压骤升;睡前可用40℃左右的温水泡脚15-20分钟,加少量艾叶、生姜煮水,能温通经络、驱寒暖肾,泡脚后及时擦干,避免脚凉。

  • 颈部护阳:穿高领衣或戴围巾,避免颈部血管受冷收缩。中医认为风池穴、风府穴在颈部,是风邪入侵的门户,保暖能减少风寒对脑血管的刺激。

调畅气血:3个小动作,每天5分钟

气血通畅是脑血管健康的核心,日常可通过简单的中医养生动作促进气血运行,且不会过度耗伤阳气:

  • 按揉“护脑穴”:每天按揉百会穴、太阳穴、内关穴,每个穴位按揉1-2分钟,力度以酸胀为宜。百会穴能升提阳气,太阳穴可疏通头部经络,内关穴能宁心通络,三者配合可改善脑部供血。

  • “转颈拍肩”操:坐直身体,缓慢转动颈部(左右各10次),再用手掌轻拍肩膀和上臂(左右各20次),能放松颈肩肌肉、促进颈部血管血液循环,避免因颈肩僵硬压迫脑血管。

  • 腹式呼吸养阳气每天早晚各做10分钟腹式呼吸,吸气时腹部鼓起,呼气时腹部收缩,配合意念“吸进阳气,呼出浊气”。中医认为“腹为阴,背为阳”,腹式呼吸能激发腹部阳气,改善脏腑功能,间接促进气血运行。

饮食:温养不燥,少吃3样、多吃2样

秋冬饮食宜温而不燥、补而不腻,避免加重痰湿、血瘀。

少吃3类“伤血管”食物:

  • 生冷寒凉食物:易损伤脾胃阳气,导致痰湿内生。

  • 辛辣燥热食物:会加重燥邪伤津,使血液黏稠。

  • 高油高盐食物:易生痰湿、升高血压,增加血管负担。

多吃2类“养血管”食材:

  • 温通气血的食材:如山药、莲子、红枣、核桃、黑芝麻、少量羊肉、牛肉。可煮成山药莲子粥、核桃黑芝麻糊,或用红枣、桂圆泡水喝,桂圆少量,避免上火。

  • 润燥生津的食材:秋冬燥邪伤津,可适量吃梨、银耳、百合、白萝卜,能滋阴润燥,减少血液黏稠度。中医推荐“银耳百合莲子汤”,每周喝2-3次,既能润燥又能健脾,适合各类人群。

作息:“早睡养阴”,避免阳气耗伤

秋冬应“早卧晚起,必待日光”,即早睡以养阴气,晚起以护阳气,避免熬夜耗伤气血:

  • 建议晚上10点半前入睡,早上太阳升起后再起床,尤其是老人,避免过早外出。

  • 若夜间易醒、睡眠质量差,可睡前喝少量温牛奶,或用酸枣仁、合欢花煮水代茶饮,能宁心安神,改善睡眠——长期睡眠不足会导致气血紊乱,增加脑血管病风险,这点一定要重视。

情绪:少怒少忧,避免“气郁成瘀”

中医认为“怒伤肝”“思伤脾”,情绪波动大会导致肝气郁结、气血逆乱,进而影响脑血管健康。秋冬季节光照减少,人易出现情绪低落,更需调节心态。

  • 多晒太阳:每天上午10点左右晒20-30分钟太阳,能促进阳气升发,改善情绪。

  • 少想烦心事:若有焦虑、抑郁情绪,可通过散步、听轻音乐、和家人聊天缓解,避免长期气郁导致血瘀,诱发脑血管问题。

03

高危人群注意:

出现这些信号,及时就医别拖延

以下人群属于秋冬脑血管病高危人群: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患者,有脑血管病家族史者,长期吸烟、饮酒者,以及60岁以上老人。若出现以下“预警信号”,可能是脑血管出问题的表现,需及时就医:

1、突然头晕、头痛加重,或伴随恶心呕吐。

2、一侧肢体麻木、无力,如拿东西掉地上、走路向一侧偏斜。

3、说话含糊不清、舌头打结,或听不懂别人说话。

4、突然视力模糊、眼前发黑,或一侧眼睛看不见东西。

5、频繁打哈欠、嗜睡,且休息后无法缓解。

中医强调治未病,高危人群除了做好日常预防,还可在医生指导下服用温和的中药调理,如用丹参、三七、山楂泡水代茶饮,或定期做中医理疗,改善气血运行,降低发病风险。

秋冬护脑,关键在“养”——养阳气、养气血、养情绪,从细节处避开寒燥之邪,让脑血管在秋冬季节也能“通畅无忧”。记住:预防永远比治疗更重要,把中医养生融入日常,才能真正守住脑血管健康,安稳度过秋冬!


来源:健康江苏

分享到:  新浪微博新浪微博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1 分享淘帖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2#
发表于 2025-11-3 10:56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江苏省南京市
     
3#
发表于 2025-11-3 13:29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江苏省镇江市
     
4#
发表于 2025-11-4 04:03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江苏省镇江市
真不错啊!
‹ 上一主题|下一主题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投诉处理|手机版|帮助中心|法律顾问(丁律师13706106116)|

客服:0511-86588000 广告部:0511-86580666 15605290000 微信:dyhuajun QQ:6078942 技术:18006100669

丹阳翼网 ( 苏ICP备05003134号 经营性ICP证:苏B2-20140213号 )苏公网安备 32118102000172号

GMT+8, 2025-11-6 16:25 , Processed in 0.104665 second(s), 10 queries , Gzip On.

系统支持: Discuz! X3.2

柯本光学

互联网电子公告专项批文号:苏通【2009】312号

版权所有:丹阳翼网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