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秋冬季节气温骤降、空气干燥,是脑血管病的高发期。临床数据显示,每年11月至次年2月,脑梗塞、脑出血等疾病的发病率较夏季高出30%以上。从中医视角来看,秋冬的“寒”“燥”之邪与人体“气血”“脏腑”功能变化相互作用,容易诱发脑血管问题。今天,一起来听听中医怎么说,教大家用简单实用的方法,在秋冬季节守护脑血管健康。
中医认为,脑血管病的核心病机是“气血运行不畅”,而秋冬季节的气候特点恰好会加重这一问题,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黄帝内经》有云:“寒气入经而稽迟,泣而不行,客于脉外则血少,客于脉中则气不通”。秋冬气温低,寒邪易侵袭人体,导致血管收缩、气血运行变慢——就像冬天水管容易结冰堵塞一样,脑血管也可能因气血凝滞出现“堵塞”,诱发脑梗塞。尤其是本身有高血压、高血脂的人群,血管弹性较差,寒邪刺激下更易出现血压骤升、斑块脱落,增加发病风险。
秋冬空气湿度低,“燥邪”盛行,容易耗伤人体的“津液”。津液不足时,血液会变得黏稠,就像浓粥难流动一样,血流速度减慢,易形成血栓。同时,燥邪还会损伤肺、肾等脏腑——肺主气、肾主水,脏腑功能受损会进一步影响气血生成与运行,双重作用下脑血管病风险自然升高。
中医讲究“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但秋冬季节人体阳气本就逐渐收敛,若过度劳累、熬夜或保暖不当,会进一步耗伤阳气。心主血脉、脾主运化、肾主藏精,阳气不足则脏腑功能减弱:心血运行无力、脾虚生湿生痰、肾亏不能濡养血管,这些“痰湿”“血瘀”的病理产物堆积在脑血管中,就像河道里的淤泥,时间久了容易引发“堵塞”或血管破裂。
预防秋冬脑血管病,关键在于“避邪护正”——避开寒、燥之邪,养护气血与脏腑功能。以下5个中医调理方法,简单易操作,适合全家践行。
寒邪易从人体薄弱部位进入,头、颈、脚是重点防护区域。
气血通畅是脑血管健康的核心,日常可通过简单的中医养生动作促进气血运行,且不会过度耗伤阳气:
秋冬饮食宜温而不燥、补而不腻,避免加重痰湿、血瘀。
生冷寒凉食物:易损伤脾胃阳气,导致痰湿内生。
辛辣燥热食物:会加重燥邪伤津,使血液黏稠。
高油高盐食物:易生痰湿、升高血压,增加血管负担。
秋冬应“早卧晚起,必待日光”,即早睡以养阴气,晚起以护阳气,避免熬夜耗伤气血:
中医认为“怒伤肝”“思伤脾”,情绪波动大会导致肝气郁结、气血逆乱,进而影响脑血管健康。秋冬季节光照减少,人易出现情绪低落,更需调节心态。
以下人群属于秋冬脑血管病高危人群: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患者,有脑血管病家族史者,长期吸烟、饮酒者,以及60岁以上老人。若出现以下“预警信号”,可能是脑血管出问题的表现,需及时就医:
1、突然头晕、头痛加重,或伴随恶心呕吐。
2、一侧肢体麻木、无力,如拿东西掉地上、走路向一侧偏斜。
3、说话含糊不清、舌头打结,或听不懂别人说话。
4、突然视力模糊、眼前发黑,或一侧眼睛看不见东西。
5、频繁打哈欠、嗜睡,且休息后无法缓解。
中医强调治未病,高危人群除了做好日常预防,还可在医生指导下服用温和的中药调理,如用丹参、三七、山楂泡水代茶饮,或定期做中医理疗,改善气血运行,降低发病风险。
秋冬护脑,关键在“养”——养阳气、养气血、养情绪,从细节处避开寒燥之邪,让脑血管在秋冬季节也能“通畅无忧”。记住:预防永远比治疗更重要,把中医养生融入日常,才能真正守住脑血管健康,安稳度过秋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