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化是一座城市的精髓
 文化名人是一座城市的骄傲
 文化名人故居是一座城市
 最为宝贵的精神财富之一
 让我们走进三吕故居
 探寻他们的足迹
 丹阳吕氏一门诞生了三位杰出大师:著名的的画家、美术教育家吕凤子,著名佛学大师吕澂和著名的语言学家、语文教育家、翻译家吕叔湘。
 “三吕故居”位于丹阳市云阳镇新桥西路以北、城河北路以东,始建于清光绪初年,原为吕氏家族聚居地。
 吕凤子先生故居原有4进24间,民国26年(1937年)时毁于日军炮火。抗战胜利后,吕凤子先生自四川璧山回丹阳,在废墟上重建新屋。2017年,丹阳政府又对故居进行了修缮,占地面积0.2公顷,总建筑面积2171平方米,位于丹阳美术馆两侧,由两座民国院落建筑组成,青砖灰瓦,朱门花窗、亭台石砖,整体风格庄重大气。
 吕凤子、吕澂、吕叔湘故居紧密相连,共同构成“三吕故居”建筑群。
 修缮后的故居保留了原有建筑格局,现存砖木结构建筑主体完整。建筑群坐北朝南,采用江南传统民居形制,主体建筑为三进院落布局;檐口砖雕保留晚清丹阳地方工艺特征;檐口砖雕保留晚清丹阳地方工艺特征;内部梁架结构呈现民国初期木作技艺;门窗棂条组合方式具有中西合璧特色。
 吕凤子故居和吕澂故居位于纪念馆的西部,建筑面积713平方米,分别是镇江市文物保护单位和丹阳市文物保护单位。展示内容主要包括吕凤子生平、正则绣、苏凤艺韵、办学育人、吕澂生平、对话佛学研究、探寻佛学的奥义和研究佛学场景(书房)等。
 
吕凤子(1886年-1959年),原名吕濬,字凤痴、凤子,江苏丹阳人。中国近现代著名画家、书法家和艺术教育家,职业教育的重要发轫者,江苏画派(新金陵画派)的先驱和重要缔造者之一。
 
 1909 年起先后于十多所院校执教。民国时期曾任教于北京女子高等师范(今北京师范大学)、国立中央大学(今南京大学)等,1940 年任国立艺专(今中央美院、中国美院抗战时期的合并校) 校长,1949 后历任江苏师范学院(今苏州大学)制图系主任、中央美术学院美术研究所兼任研究员,1958 年任江苏省国画院筹备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江苏分会副主席等职,是“新金陵画派”的先驱和最重要的奠基人之一。著有《风景画法》《中国画法研究》等。
 (吕凤子先生故居原址)
 
吕澂(1896年-1989年),吕凤子的三弟,原名吕渭,后改名澂,字秋逸(秋一),江苏丹阳人。哲学家,美学家,佛学家,美术理论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毕生从事佛学研究。
 早年在镇江中学、常州高等实业学校农科学习,后就读于南京民国大学经济系,1914年至南京金陵刻经处佛学研究部随欧阳竟无大师学佛学。1915年,留学日本,入日本美术学院专攻美学。是中国佛教协会发起人之一,历任中国佛教协会常务理事、名誉理事。他一生撰写了大量佛学论文,以及《声明略》《佛学泛论》《佛学研究法》《印度佛学史略》《因明纲要》《西藏佛学原论》《印度佛学源流略讲》《中国佛学源流略讲》《因明入正理论讲解》等十余部佛学专著。
 吕澂在此完成佛学著作《藏要》的编写工作。正则绣传承人吕存曾提出为吕澂故居做点事的计划。
 (吕澂先生故居原址)
 
吕叔湘(1904年-1998年),原名吕湘,字叔湘,是吕凤子的堂弟,江苏丹阳人。语言学家、语文教育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所长。毕生从事语言教学和语言研究工作。
 1926年毕业于国立东南大学外国语文系。1936年留学英国牛津大学和伦敦大学。曾在云南大学、华西协合大学、金陵大学、中央大学、清华大学等高校从事教学和研究工作。1952年调入中国科学院语言研究所。1980年起兼任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大百科全书?语言文字》卷编辑委员会顾问。历任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中国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学部委员,语言研究所副所长、所长、名誉所长,中国语言学会会长。主编出版了我国第一部现代汉语词典——《现代汉语800词》,出版了《中国文法要略》《现代汉语词典》等一系列著作,为我国汉字语言普及、改革与规范化作出了贡献。
 
 吕叔湘故居现存建筑属丹阳市文物保护单位,故居原为四进三院建筑群,前二进及后一进毁于抗日战争,现存第三进及两厢房。砖木结构,硬山顶,抬梁式,进深七檩三开间,椽条上盖有望砖,方形水磨砖铺地,院内为青石铺地。2017年丹阳市政府对故居进行修缮,修缮后占地面积0.2公顷,总建筑面积2171平方米,常设“吕叔湘生平展”并通过实物、图文及多媒体展示其学术成就。故居与丹阳市美术馆相连,整体向社会免费开放,东侧原设有吕叔湘中学。
 吕叔湘故居位于纪念馆的东部,建筑面积432平方米,丹阳市文物保护单位。展览《人民的语言学家——吕叔湘生平展》以时间为主线,展示了不同时期的吕叔湘的生平事业。
部分文字和图片来源:路边云阳、网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