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当今丹阳 “千年凤飞地,两朝帝王乡”,“季子封疆,齐梁故里”,这两句话,都说的是我们的故乡——江苏省丹阳市。 丹阳,作为一个地名,我们本地人最熟知的肯定就是江苏省丹阳市了。但是在当今的中国,大概共有5个实际的行政区划或地名,从大到小依次包括: 1. 江苏省丹阳市 县级市,由镇江市代管,也就是我们现在所在的这个地方。 2. 福建省福州市连江县丹阳镇 南宋淳熙年间以丹阳驿站开始建设,1984年正式由乡改镇至今,特产丹阳肉燕非常有名。 3. 河南省南阳市淅川县丹阳镇 清代始有建制,2007年由九重镇更名为丹阳镇。这个与“丹阳”的瓜葛较少,基本都不提。 4. 安徽省马鞍山市博望区丹阳镇 位于江苏南京和安徽马鞍山交界处,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始有建制和“丹阳”地名,1984年成立丹阳乡,同年改为丹阳镇。这个地方也是我们所熟知的“小丹阳”之一。 5. 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横溪街道丹阳社区 其实丹阳社区就不能称为行政区划了,原本这个地方真正的“丹阳”行政区划是江宁区丹阳镇,和前面的马鞍山市博望区的丹阳镇紧紧相邻,历史上原本就是一个镇,后来因为各种变化,不仅变成了两个镇,甚至分属两个区、两个市,甚至两个省。所以这个横溪街道(原丹阳镇)也是“小丹阳”之一。 二、 古代丹阳而在历史上,则还有多个“丹阳”地名出现,目前可以了解到的有: 1、 楚都丹阳 “丹阳”一名,即丹水之阳,始于商州市(今陕西商洛),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出现的丹阳。作为楚国的国都,它并不是一个固定的地方,“丹阳”一名是随着楚人的迁徙路线而不断移动的。 商代末年,楚氏族为了躲避商朝的征伐,不断进行集体迁徙。鬻熊时丹阳在商州市(今陕西商洛),到了鬻熊之子熊丽时,随着楚人的迁徙路线,沿着丹江迁到了河南省淅川县东部淅水与丹江的交汇处马蹬镇附近。再往后,熊丽之孙熊绎又率部族沿丹水南迁至今河南淅川县李官桥下寺一带,都城仍名“丹阳”,也叫“龙城”。以上两处都在现在的丹江口水库一带,所以现在还有传说丹江口水库底下淹了一座丹阳古都城。到了西周、东周交替时期,楚武王熊通便由荆山沿着沮水东南迁于枝江的丹阳。公元前689年,楚武王熊通之子楚文王熊赀立国,又由丹阳南迁都于郢(今湖北江陵北)。之后就没有楚都丹阳的信息了。 大概路线位置见下图:
2、 (汉)丹阳郡 汉武帝建元二年(前141年),更秦朝的鄣郡为丹阳郡,郡以境内(古)丹阳县而名。汉治宛陵(今安徽宣城市宣州区),辖今安徽宣城市、池州市、铜陵市、芜湖市、马鞍山市、黄山市,江苏南京市、镇江市句容市、常州市溧阳市,浙江杭州市临安区於潜镇及以西、湖州市安吉县,江西省上饶市婺源县。汉武帝元封五年(前106年)初设刺史部十三州,丹阳郡属扬州。扬州治所在在秣陵城西西州桥与冶城之间。东汉因之。
西汉扬州刺史部丹阳郡(治宛陵)地图 东汉兴平二年(185年),孙吴政权奠基人孙策率部渡过长江,击退扬州刺史刘繇后,即平定宣城以东地区山越,分故鄣置广德县,分溧阳置永平县。 三国建安十三年(208年),孙权在丹阳郡首次分出新都郡(今安徽黄山一带),丹阳郡治仍治宛陵(今安徽省宣城市宣州区)。建安二十六年(221年),将丹阳郡治由宛陵移至建业(今南京)。建安二十七年(222年),孙权为对付曹魏,又将丹阳郡移治位于长江边的芜湖县。五凤元年(254年),丹阳郡又由芜湖迁回宛陵。天纪四年(280年),西晋兵分八路进攻吴都,吴国灭亡,改吴都建业复为秣陵县,属丹阳郡。
汉丹阳郡治所变迁一览表
三国孙吴丹阳郡(治建业)地图 西晋太康二年(281年),分丹阳郡南部11个县置宣城郡。丹阳郡移治建邺(今江苏省南京市),辖建邺县、秣陵县、江乘县、江宁县、丹杨县(今安徽省当涂县)、永世县(今属江苏省溧阳市)、溧阳县、湖熟县、句容县、于湖县(今属安徽省当涂县)、芜湖县等。
西晋丹阳郡(治建邺)地图 东晋建武元年(317年),建都建康,改丹阳郡守为丹阳尹。南朝宋、齐、梁、陈因之。
南朝丹阳尹(治建康)地图 隋开皇九年(589年)灭南朝陈,改丹阳尹为蒋州。大业三年(607)改蒋州复置丹阳郡。治江宁县(今南京),领江宁县、溧水县、当涂县等县。
隋丹阳郡(治江宁)地图 唐武德三年(620年)以郡改扬州,从此汉丹阳郡退出历史舞台。 3、 (唐)丹阳郡 唐天宝元年(742年),丹阳郡移置润州(今镇江),并改曲阿县为丹阳县。乾元元年(758年),丹阳郡复改名为润州,从此,丹阳郡彻底消失。
唐润州(治丹徒)地图 4、 (秦)丹阳县 秦始皇三十七年(前210年),始皇帝东巡,设丹杨县,属鄣郡,治所就是今天的马鞍山市的丹阳镇。 自汉代以来,丹杨常写作丹阳县,又因丹阳的郡、县治所不在一地,故俗称丹阳县为“小丹阳”。西汉武帝时丹阳县一度为“丹杨侯国”,以封江都王子刘敢。 隋开皇九年(589年)丹阳县废入溧水县,唐武德三年(620年)复置,贞观元年(627年)再废入当涂县,此后秦丹阳县不复名焉。 由于唐天宝年间以曲阿县改为丹阳县,为示区分,民间仍称原秦丹阳县(丹阳旧县)为“小丹阳”。 5、 (唐)丹阳县 唐天宝元年(742年),改润州(今镇江)为丹阳郡,又以曲阿县(今丹阳市)为丹阳县,这也是如今我们丹阳市名称的正宗由来。
明丹阳县地图 三、 丹阳市名称变化及建制沿革在丹阳市区域出现最早的行政建置之前,此地在夏朝属古九州之一的扬州。 商末周初,太伯、仲雍奔吴,丹阳地域称朱方,属古吴国。 春秋时期,吴王寿梦欲传位于季札,季札不肯,避居延陵,丹阳时为延陵范围所辖。楚灵王时,楚助越伐吴,丹阳地属越国。 东周显王三十五年、楚威王六年(公元前334年),楚国灭越国后,设云阳邑,属江东郡,这是丹阳地域首次正式出现的行政建制。 秦始皇元年(前221年),秦始皇一统天下,实行郡县制,改云阳邑置云阳县。不久又更名为曲阿县,均属会稽郡。 西汉高帝六年(前201年),封高帝从兄刘贾为荆王,辖淮东五十三县,曲阿县属荆国。汉高帝十一年(前196年),淮南王英布反,杀死荆王刘贾。翌年(前195年),封刘濞为吴王,改荆国为吴国,曲阿县属吴国。汉景帝三年(前154年),时任吴王因参与“七国之乱”兵败身死,吴国号被废除,曲阿改属江都国。汉武帝元狩二年(前121年),废江都国,曲阿属会稽郡。 新莽始建国元年(9年),王莽称帝,改国号为新,并改曲阿县为凤美县,仍属会稽郡。 东汉建武元年(25年),光武帝刘秀称帝,复名曲阿县,仍属会稽郡。永建四年(129年),分会稽郡为二,东为会稽郡(治所今绍兴),西为吴郡(治所今苏州)。曲阿县改隶吴郡。中平五年(188年),置州辖郡、郡辖县,曲阿县属扬州吴郡。 三国吴嘉禾三年(234年),改曲阿县为云阳县,属吴国。是年,吴将今无锡以西地区辟作屯田,置毗陵典农校尉,云阳县属毗陵典农校尉。 西晋太康二年(281年),武帝司马炎灭吴统一全国,复将云阳县更名为曲阿县,分吴郡西部置毗陵郡,治所设于今常州;分曲阿县西南延陵乡置延陵县,又分曲阿县东北地并丹徒县东北地置武进县。此时,曲阿、延陵、武进三县均属扬州毗陵郡。永嘉五年(311年),为避东海王越世子毗讳,改毗陵郡为晋陵郡,治所由常州移至丹徒。东晋义熙九年(413年)又复移旧地,曲阿、延陵两县仍属之。建武元年(317年)前后,因战乱大批北方侨民迁徙江南,在晋陵侨置南东海郡,在曲阿寄治祝其、襄贲2县,时曲阿、延陵仍属晋陵郡。 南朝宋永初三年(422年),以淮南地置南徐州,治所设于京口(今镇江)。元嘉八年(431年),分江北置南兖州、江南置南徐州,曲阿、延陵县改属南徐州晋陵郡。 南朝齐时,南徐州晋陵郡属县为晋陵、无锡、延陵、曲阿、暨阳、南沙、海阳、丹徒、武进,隶属关系仍为南徐州晋陵郡。 南朝梁天监元年(502年),改从曲阿与丹徒县分出地域所置的武进县为兰陵县,属兰陵郡。曲阿与延陵县仍属南徐州晋陵郡。 隋开皇九年(589年),统一全国,废南徐州,改晋陵郡为常州,兰陵县并入曲阿县,曲阿县属常州。丹徒县并入延陵县,治所移至丹徒(京口),属蒋州。开皇十五年,置润州,治所设于延陵县,曲阿、延陵县改属润州。同年,分曲阿县南金山乡置金山府,后改名金山县(即今金坛市)。大业三年(607年),废润州,以县属江都郡,该郡辖县为江阳、江都、海陵、宁海、高邮、安宜、山阳、盱眙、盐城、清流、全椒、六合、永褔、句容、延陵、曲阿等。 唐武德二年(619年),沈法兴窃据江南,称梁王,年号延康,以曲阿县置云州,原兰陵地分出复置武进县。武德三年(620年),将延陵县原丹徒地分出复置丹徒县,延陵县治回归故地,并于丹徒县再置润州。时农民起义领袖李子通置茅州于句容,延陵为其属县。武德五年,改云州为简州,以城南简渎河而命名。武德七年,废茅州,延陵县改属润州。武德八年,唐王朝统一全国,金山县并入延陵县,废简州,曲阿县属润州。 唐天宝元年(742年),改润州为丹杨(阳)郡,曲阿县为丹杨(阳)县,丹阳、延陵两县属江南东道丹阳郡。乾元元年(758),天下郡改为州,于是改丹阳郡为润州,丹阳、延陵两县复属江南东道润州。建中二年(781年),和浙江东、西两道置镇海军,丹阳、延陵两县属镇海军润州,贞元三年(787年),分浙江东、西为二道,丹阳、延陵两县又属浙江西道润州。 五代时,后梁开平元年(907年),杨吴建国,据淮南、江南地,丹阳、延陵两县属润州吴国。后晋天福三年(938年),李昪建南唐,丹阳和延陵又属南唐。 北宋建立后,改道为路,分天下为15路,改原浙江道为浙西路。熙宁五年(1072年),废延陵县为镇,将其所属5乡分别划归丹阳、金坛、丹徒、句容4县。政和三年(1113年),升润州为镇江府,丹阳属浙西路镇江府。 元至元十三年(1276年),改镇江府为镇江府路。二十年(1283年),改镇江府为镇江路。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丹阳属浙西道镇江路。除丹阳为其属县外,还有丹徒、金坛2县。 明太祖丙申年(1356年),复改镇江路为镇江府。永乐十九年(1421年),明都从南京迁址北京后,丹阳属南直隶镇江府。 清顺治二年(1645年),以南直隶置江南省(包括今安徽),治所设于江宁。顺治十八年,置江南右布政使司,丹阳属江南省江南右布政使司镇江府。康熙六年(1667年),将江南省分设为江苏、安徽两省,丹阳属江苏省镇江府。 咸丰三年(1853年),镇江被太平军占领,太平天国改镇江府为镇江郡。咸丰十年(1860年),太平军占领丹阳县境,时太平天国分大江南北为天京、天浦、苏福3省,丹阳属太平天国天京省镇江郡。 同治三年(1864年),天京陷落,复清制,丹阳仍属江苏省镇江府。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分丹阳太平洲地属太平厅(今扬中),凡原属丹阳之鸣凤洲、抵额里洲、抵额外洲、团洲、外沙、老额团洲、外沙升科、大泡子、小泡子各地,悉数划归太平厅管辖。时丹阳仍属江苏省镇江府。 民国元年(1912年),废府州,丹阳县直属江苏省。民国3年6月,省下设金陵、沪海、苏常、淮扬、徐海5道,丹阳属江苏省金陵道。民国22年,省下设13个行政督察区,丹阳属江苏省溧阳行政督察区。次年,全省将13个区调整为9个行政督察区,丹阳属第一行政督察区。民国26年12月,日军侵占县境,国民党政府在苏南设立江南行署,丹阳属之。民国30年,全省复划分为9个行政督察区,丹阳属第一行政督察区。 民国28年始,中国共产党先后在丹阳铁路以南地区建立丹南、镇丹金、丹阳、镇丹、茅东、金坛、镇句等县县委,在铁路以北地区先后建立丹阳、镇江、山南、山北等县县委。民国30年始在上述县委区域内,各县均先后成立抗日民主政府。路南所设县属苏南第五行政督察专员公署、苏南行政督察专员公署等,路北所设县属苏南第一行政督察专员公署、苏中行政督察专员公署等。 民国34年8月,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政府复统治丹阳,将江苏省划分为9个行政督察区,丹阳属第一行政督察区。中国共产党在丹阳铁路以南地区设有茅东、金坛、镇句3县,在铁路以北地区设有丹阳、镇江2县,分属中共茅山工委、中共太滆工委、中共丹北中心县委等(无行政建制)。 1949年4月丹阳解放,10月新中国建立。丹阳初属苏南人民行政公署镇江专区,1953年1月改属江苏省镇江专区。 1958年9月,改镇江专区为常州专区,丹阳改属常州专区。 1959年9月,又改常州专区为镇江专区,丹阳复属镇江专区。 1983年3月,实行以市管县,镇江专区撤销改设镇江市,丹阳属镇江市。 1987年12月15日,经国务院批准,丹阳撤县设市,改为丹阳市。 1987年12月,丹阳撤县设市,为丹阳市,属镇江市代管。 所以,现在我们能够在丹阳市看到很多诸如云阳、曲阿、凤美等地名,就是来自于古代的名称。当然,在某些历史时期,丹阳的全部或一部还有朱方、延陵、(南)兰陵、武进、简州等诸多名称,这也是由于当时的区划调整导致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