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房产 家居 手机版
【地名文化】蒋国清:探究丹阳地名中深厚的文化内涵
查看: 1361|回复: 7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焦点话题] 【地名文化】蒋国清:探究丹阳地名中深厚的文化内涵 [复制链接]

     
qrcode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25-7-15 16:31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来自: 江苏省镇江市

本文来源:齐梁帝里 文史丹阳

作者:蒋国清


    丹阳古名云阳、曲阿,地处长江下游南岸洮滆平原。公元前538年,“朱方之役”,吴败,楚在吴地设云阳驿,周显王三十五年(公元前334年),楚设置云阳邑,至今已经有2400余年的历史。公元前221年,秦朝在此设置曲阿县,是秦朝在江苏地域设置的15个县份之一。西汉王莽始建国元年(公元9年)改曲阿为风美,东汉初,复曲阿名。唐武德二年(619年),以曲阿县置云州,曲阿为云州治;武德五年,改云州为简州,以城南简渎得名。武德八年,废简州。唐天宝元年(742年)正式定名“丹阳”且一直沿用未变,至今也已1280余年了。    

163308mpdzj3zr22yjq4q2.png

             古代地图

     作为江南历史文化名城,丹阳地名有着丰富的文化元素,是历史变迁的记载,也是历史的“活化石”。由于丹阳古邑历史悠久,境内主要地名都具有古老的显著特征,有着鲜明的地域特色。这些地名包罗万象,种类繁多,有的以山、水命名,有的以姓氏命名,有的以植物命名,有的以建筑物命名,还有的以传说、历史典故命名,或高度概括,或形象生动,或寓意深远,或有纪念意义等等,都是丹阳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它们真实地反映了丹阳古老的历史文化,折射出了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和特色。探究其文化内涵,大致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具江南古吴文化内涵

     丹阳是春秋吴国的发源地,也是吴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 。丹阳地名有鲜明的吴文化特色,突出体现在:

     1)古吴地名的传承:最突出表现在对古吴地名“延陵”的数千年传承上。“延陵”,是古吴文化的重要标志地名。延陵,本为春秋吴邑,季札(季子)所居之封邑,延陵也是中国十大姓氏之一的“吴”姓的公认郡望。古延陵地域在今丹阳市南,含武进、金坛与丹阳毗邻部分地域,中心在今丹阳市延陵镇。晋武帝太康二年(281),分曲阿之延陵乡置延陵县,直至北宋熙宁五年(1072)省延陵县为镇至今,“延陵”地名一直传承下来,从未改变。

    2)古吴方言的运用:丹阳方言处于吴方言和江淮方言两大方言区的交界地带,就文化而言历来有“吴头楚尾”之称。一地一腔,隔村异调,但大部分地区仍然属于吴语太湖片毗陵小片(李荣等主编《中国语言地图集》,中国社科院等编纂,香港朗文[远东]有限公司出版,1987.)。东南部吕城等诸镇属于典型吴语区域,而西部丘陵地区则带有浓重的地方口音特点,在地名中也使用了不少特殊的方言词,它们各自带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如带“甲”的村名,在丹阳中西部地区有237个自然村是以“某甲”命名,诸如:曹甲、王甲、大马甲、小潘甲等,究其原因是丹阳中西部方言“甲”“家”近音,“某家(Ga平声)村”在丹阳话中简化为“某甲(Ga入声)”了。又如用“头”结尾的地名,也具有明显的吴方言特征,比如丹阳城内的大井头、小桥头、草堰头、宝塔头等,丹阳农村的塘头、湖头 、 河头 、岗头、坝头、岸头等。再如带“野”的村名,丹阳东部方言“野”与“远”同音(均读Ya平声),且“野”也有“偏远”之涵义,因此丹阳东部地区出现了许多带“野田”的村名,如:东野田、西野田、丁野田等等。此外,还有以丹阳独特方言命名的村庄,如:辽近场,“辽近”是丹阳方言抄近路之意,该村位于丹阳城南郊,地处丹阳东南地区进城必经之路上。

   二、具运河水乡文化内涵

     丹阳地处江南水乡,号称“江南运河之都”。这里河道纵横,塘溪遍布,西北是周回八十华里的古练湖,东北滨临长江,京杭运河贯穿全境,丹金溧漕河、九曲河、香草河、简渎河在这里交汇并沟通长江,全市大小河道有96条,总长达464公里,水域面积196.8平方公里。水是城市生命的原动力,市镇的兴起,航运的通达,都离不开水的孕育和支撑。独特的水网地形地貌特点在丹阳地名中就有典型的反映,这类反映人类对水资源认识、开发利用以及防洪治涝活动的地名是江南水乡文化的一部分,在丹阳原练湖沿岸、东部平原及东北部沿江地区地名中尤为普遍。

163308a39bn2925i7ll27n.jpeg

               古运河丹阳段

    1)地名直接带水:主要用词概括为“江河湖湾,溪沟泊潭;洋渎泽涵,荡沿井泉。”其中带“江”地名主要出现在丹阳东北滨江地区,如:红江、围江、江滨等;带“河”地名则主要出现在主干河流沿岸地带,如大运河的河园里、河头村、河南村、河北村等,鹤溪河边的河下村、东河村、神河村等,越渎河边的西河庄、东河庄等等;带“湖”的地名则集中出现在原练湖区域,如:位于马林溪汇入练湖的第一道关闸处的头湖村,原练湖岸边的孙家湖村、杨家湖村、水湖村,位于练湖末梢靠近丹阳西门的湖头村(现已拆迁)等,反映了练湖的变迁。其他带“水”地名则各自反映了所在村庄“在水一方、靠水而居”的状貌特征。

     2)地名关联水利:主要用词概括为“桥渡港闸,塘堰堤坝;圩埭渚浜,口岸洲沙。”

    桥:水乡丹阳,水网纵横, 城乡村镇,古桥众多,以桥兴市,因桥取名,诸如:访仙桥、折柳桥、导墅桥、里庄桥、荆村桥、大成桥、川门、闸桥等。

    渡:古代受经济条件及造桥技术限制,一般在较宽的河面上架桥较少,只能以船渡方式衔接两岸交通,渡口处也逐渐形成村庄,这类地名在丹阳也遗存很多,反映了水乡交通的历史轨迹,如:张官渡、景家渡、花家渡、紫阳渡等。

    塘:“塘”即堤,开河挖出的泥土筑成堤,堤可以防洪水,亦可筑成河岸道路。塘作为村庄名称是江南水乡的一大特色,在丹阳东南部地区较为普遍。据统计仅皇塘、导墅、吕城三镇带“塘”的村名就有九十个之多,如:杨树塘、荷叶塘、黄泥塘、野猫塘、鸡塘、竹塘等等。

    圩:丹阳叫圩的村庄很多,大部分集中在沿江地区及西南低洼地区,体现了江南水乡的地理特点,如延陵行宫的圩庄、圩桥,吕城的前圩、后圩,沿江新桥界牌的蛋壳圩、长生圩、广生圩、头圩至二十九圩等。

   埭:丹阳最早的有关“埭”的地名记载是《建康实录》,该书录东吴孙权时破冈渎长冈埭就位于现丹阳延陵的九里村附近。现在的丹阳地名中叫“埭”仍有很多,主要集中在沿江的新桥界牌地区,两镇共有七十三个村名中有“埭”,如:长埭、短埭、郭埭、陈家埭、头圩埭等。

   沙:丹阳叫沙的村庄主要集中在沿江地区,反映了人们在长江沙滩围滩造田、建村耕作的沧桑变迁,如新桥毛鱼沙、后巷的张家沙、界牌的娈子沙、阴沙等。

    其他涉“水”地名:如:麦溪、瓜渚、大泊、庄湖、横沟、嘉井、龙泉、泉湾、汪塘、石潭、西洲、洋泽、白龙荡、万顷洋、柳泗港、叉河口、黄泥坎、打水坝、赵家涵、后姜堰、绕云岸、赤石岸等。

     三、具宗族姓氏文化内涵 

    丹阳历史悠久,人文荟萃,名人辈出,姓氏文化源远流长。丹阳是江南吴氏、荆氏、包氏、韦氏、戎氏、萧氏的主要发源地。丹阳延陵是吴氏的郡望之一,现在延陵吴氏遍布海内外,每年都有成千上万的吴氏宗亲到丹阳延陵九里季子庙寻根问祖。丹阳不仅有张、王、李、吴这样的大姓,也有《百家姓》中找不到踪影,但在丹阳却人丁兴旺、堪称名门望族的稀有姓氏,如束、眭、郦、贡、步、吉、蒯、壮等姓氏。丹阳的许多地名都与姓氏有关,这些地名反应了丹阳人口迁徙繁衍历史轨迹中包含的“遗传基因”:在广大农村以姓氏为主要形式组成村名,据统计丹阳三千二百多个自然村,村民带姓氏的就有一千六百六十多个,占了总数的一半还多,如张家村、李家村等;在县城则以“姓氏+巷或弄”为主要形式组成街道名,如宗家巷、乔家巷、王家弄、胡家场等。丹阳地名中的姓氏命名形式有:

    1、直接以宗族姓氏命名  

    如张村,自张氏居此后,形成一个人口众多的大村,因名张村。也有两姓构成的村名,如:裔魏、丁唐、贡潘、管蒋、邵胡、戎方、倪陈、唐蔡、缪马、姜邓甲、陶杨棚等;还有三姓构成的村名,如韦蒋潘、胡马张、韩杨王、金王陈、戎梅马、蒋王曹等。

    2、以方位和姓氏结合命名  

   如东王、西王、南周、北周、上蒯、下蒯、前蔡、后蔡、朝西毛、山南杨等。

    3、以宗族姓氏和地形地貌特点结合命名 

    有以姓氏加地形地貌特点构成的,如管山、陈山、朱家岗、郭家墩、萧家荡、谭家塘、聂家湾、顾家岸、袁野田等;有以地形地貌特点加姓氏构成的,如双墩周家、石头王家、桠杈陈家、长沟吴家、荻塘曾甲等。

    4、以宗族姓氏和人文景观元素结合命名  

    如蒋墅,相传因三国名臣蒋干在此地建别墅而得名;再如储家桥、罗桥、姜堰、姚圩、洪家埭、船舱毛、闸头杨、庙头张甲等。

    四、具帝王官宦文化内涵

  (一)帝王故里文化与地名

    丹阳古称曲阿。曲阿第一次振兴在东汉末年,吴郡富春人孙钟(孙权之祖)因兵乱,迁徙曲阿。孙策(孙权长兄)立曲阿为“皇基之地”,为其弟孙权建立吴国奠定了坚固的基石。东晋之后,曲阿得到进一步开发,南朝宋、齐、梁、陈帝王均与曲阿有历史渊源,其中齐、梁两代帝王均出自今丹阳开发区的东城村。

    1、东吴“皇基之地”:东汉末年其时天下大乱,相传吴郡富春孙钟为避黄巾之乱,隐居于丹阳县城西门外15里处(今司徒镇白鹤山)种瓜,他死后葬于白鹤山下。其子孙坚,为东汉末年著名将领,初平二年孙坚征讨荆州中箭身亡,坚长子孙策扶柩投靠二舅丹阳太守吴景,还葬坚于“曲阿之原”(今司徒大坟),后坚妻(吴国太)殁,与坚合墓,史称“高陵”。坚之长子孙策久有大志,承父遗志,立曲阿为“皇基之地”。孙策之弟孙权,拓展父兄基业,建立吴国,史称吴大帝。丹阳与三国孙吴有关且沿用至今的地名,如:吕城(传因东吴大将吕蒙屯兵筑城于此而得名)、虎落里(相传孙权曾射虎于此)、大坟( 村后有孙权之父孙坚陵墓)、白鹤山(传为孙钟种瓜及死后安葬之地)、神亭(孙策大战太史慈处,原属延陵),还有吴陵港、三仙桥、三仙墩、练湖等。

    2、齐梁“帝王帝里”:丹阳是齐梁帝里,在历史上曾是南朝齐高帝萧道成、梁武帝萧衍两代开国皇帝的故里。西晋末年,齐高帝萧道成(梁武帝萧衍的堂伯)的高祖父萧整为避战乱,过江居武进县东城里(今丹阳开发区东城村),至萧道成已是萧氏在丹阳居住繁衍的第五代了。现境内文物遗迹丰富,存有南朝帝陵石刻11处。相关的地名,除东城村(齐梁皇帝的桑梓)外,还有:彭山(齐高帝萧道成家祖茔所在)、卧龙岗(齐高帝萧道成泰安陵所在地)、景陵里(齐武帝景安陵所在)、塘头村(梁武帝宅基所在)、皇业寺(梁武帝祭祀父辈而建)、陵口(齐梁帝陵区总入口)、萧梁河、萧港、萧塘、萧寺等。

163308anjt8a1pjan4a45r.png

             今开发区东城里

 (二)王朝官宦文化与地名

    丹阳是座历史文化古城,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使文物古迹遍布全境,多次发生重大的历史事件,涌现出许多知名的历史人物,从而造就了厚重的历史文化。该特点反映在地名上,其来历含义与沿革变化均蕴含历史信息。

    1)反映古代驿传递铺文化的地名,如:小辛(秦始皇“会稽驰道”经过小辛)、随驾山(相传秦始皇尝过此),又如:三里铺、五里铺、十里牌、十里店、上方便、下方便、青阳铺、铺下等等。

    2)反映古代兵马屯垦文化的地名,如:屯甸(相传当年东吴军队屯田于此)、东马场(相传太平天国李秀成驻军马场在此),又如:营里、东野营、西野营、王师岸、马屯等等。

    3)反映古代官宦功名文化的地名,如:尚书亭(相传是明万历年间礼部尚书姜宝建造)、雀杆下(原名大王村,明永乐年间,该村王琏考中进士,任浙江巡按。朝廷曾派人立杆升旗于大王村王家门庭之外,大王村由此易名“旗杆下”村。后王琏因遭奸党栽赃陷害而被害, 旗杆也被风折断。“旗杆下”村演变为“雀杆下”村,“雀”乃吕城方言“咔嚓”折断声的谐音),又如:生官、中官村、三官塘、官井头、官沟上、官庄桥、中官里、进士庄、贤士庄、赵相等等;

   4)反映官宦陵墓文化的地名,如:陆墓:位于导墅镇西北五公里,南宋丞相陆秀夫靖节南海,其子孙以其衣冠齿发招魂而葬之。岳墓:在丹阳城东南四十里鹤迹寺旁(今导墅境内),传为岳飞次子岳雷之墓。左墓、左渎、左墓桥:在珥陵镇南,因丹阳籍名人汉尚书左恢而得名。又如:黄陵、东陵、西陵、北陵、珥陵、押墓里、遮墓坊等等。

  五、具宗教祈福文化内涵

    丹阳宗教历史悠久,五教俱全。延陵九里季子庙是祭祀春秋时期吴季札的祠庙,建造年代可追溯到秦汉时期,号称“江南第一庙迹”;西晋时,县内建有规模较大的寺庙昌国寺、大同寺;东晋时所建的寺庙有普宁寺 、广福寺、云阳观等。南北朝时期,梁武帝萧衍笃信佛教,时丹阳境内所建的寺庙有梁宝寺、皇业寺、萧寺、太霄观等。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宗教始终陪伴着丹阳的百姓,影响着他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人们通过宗教祈祷向天地神佛祷告,祈福免灾。宗教祈福文化也深深烙印在这里的古老地名中:

163308wkn3phwfn77wnx7h.jpeg

              今延陵季子庙

  (一)以宗教事物、活动等而得地名

   丹阳的古地名形成深受宗教文化流风侵染,许多地名就是对宗教活动场所的指称或派生,如观音山、和尚巷、道士庄等。此类地名以观、庵、寺、庙等为多,且形式上容易辨别。 如以观、庵命名的归真观、前观、后观、邵道庵、庵前、庵后等;以寺、庙命名的双庙村(为纪念唐代两位忠臣张巡、许远得名)、白龙寺、宝林寺、三灯寺、前艾庙、唐山庙、白马庙等;以宗教关联事物命名的香草河(相传经水路凡上茅山烧香的香客,都要带回清香扑鼻的香草作为纪念品)、经山(相传晋咸康年间有高僧在此山讲诵经文)、华盖、地藏王、玉皇殿等。

 (二)以神话传说、祈福愿望等而得地名

     1、以传说故事命名  

    丹阳地名中蕴含着许多生动感人的神话传说或历史逸事,这些传说故事往往通过宗教寺庙祭祀方式传承下来,如:延陵“望仙桥”来源于与董永七仙女传说,该桥旁边曾有董庙祭祀董永;皇塘“白龙塘”有白龙孝母传说,在“白龙塘”边有始建于梁武帝时期的慈感殿(现名“白龙寺”);导墅、皇塘一带的“白鹤溪”、“丁桥”、“下琴桥”等与丁令威白鹤飞仙的传说有关,丁桥有道教名观“太霄观”;城南“简桥”则来源于谌母“抛简化桥”的传说,“简桥”北二里有始建于东晋时期的丹阳著名道观“仙台观”。

     2、以祈福愿望命名  

     历史上的兵荒马乱、自然灾害给人民带来很大的侵害,民众不堪其苦,于是总想给自己生息的土地取个吉祥如意的地名。这些地名反映了人们祈福求善、对和平安定生活的向往、对盛世和平的期盼,是普天下百姓的美好心愿,如福生、永福、永盛、永安、永乐、万善、普善、常兴、长生、肇达、惠济、安息、安乐、祥里、民有、嘉山、祈钦、太平庄、福祠山、消灾庙、庭和庄、富家庄、干基阔达、安基里等等。

     六、具农耕经济文化内涵 

    丹阳地处江南,兼有运河长江水运之利,为南北通衢,繁忙的水运是丹阳经济发展的助推器、孵化器。“洵七省之咽喉,吴越之门户”的丹阳,因为市通南北,交会百物,商贾云集,历史上农耕经济发达,境内盛产多种农副产品,物资交流频繁,商业、手工业,酿造业、米业、丝绸业、牛市均繁盛发展,丹阳许多地名与古代社会经济活动密切联系,通过它们,可以透视各行各业。 

     一、以主要物产得名  以当地有影响力的物产而得名,所以一看地名就知道该地有什么物产。

    1)以树木特产命名,如:松卜、松柯、榉树下、檀树墩、 白果树、黄连山、痴树花、梧桐、白栎、柳茹、折柳、杨树塘、桑园里、冬青巷、老林等。

     2)以谷类作物命名,如:大麦桥、大麦场、荞麦庄、麦溪等。

     3)以花卉瓜果命名,如:荷花池、藕甲、菱塘、前红菱、后红菱、桃花港、李园村、花野墩、瓜渚等。

     4)以植物命名,如:竹窝里、竹村里、居竹墩、草巷、茅盛墩、芦沟、黄荻、荻塘、藤庄等。

    二、以动物命名 有的是以当地有过的动物命名,有的是以神话传说中的动物命名。

     1)以传说中动物命名,如:凤凰山、麒麟、龙珠、龙泉、龙池、花龙、白鹤溪、新鹤、白马庙、白马岗、白鹿墅张甲等。

      2)以家禽家畜命名,如:牛汪塘、牛角尖、马吃塘、马嘶桥、鸡笼墩、鸭塘底、鸭子滩等。

      3)以野生动物命名,如:野鸡塘、野猫塘、白鹭里、狼卷墩、虎墅、老虎墩、蛇湾里、白兔墩、骆驼桥、鱼巷里、张鱼坝、鳗鱼沙、田鸡庄、黄鳝塘、雁墩、留雁庄、打雁山、麻雀塘、雀梅墩等。

     三、以行业特征命名  这些地名不仅反映一个地方的行业特点,更是本地经济发展的有力依据。

      1)反映农副产品加工业的地名,如:油榨、榨油、油榨基、乔家油榨、皮榨里、磨坊弄、酱油弄等。

      2)反映建材制造业的地名,如:东窑、西窑、窑货墩、瓦屑坝、琉璃岗等。

      3)反映冶炼、酿酒、丝绸等行业的地名有:炼铜山、铁钉庄、酒流湾、丝行弄、元宝圩、浇灌庄、草鞋庄等。

     4)反映商业贸易街市的地名,如:牛市场、小牛场 、上店、下店、葛店、草巷、麻巷、夥巷、磨盘街、角口街、裤则(子)裆等。

    丹阳的老地名,文化内涵丰富厚重,是地方宝贵的文化遗产,是祖先留给当代人的传家之宝。正是这些形成了丹阳独有的个性,让我们从残影中寻根溯源,遥想历史的沧桑及深厚的内涵。这份祖先留下的瑰宝不能随着时代的前进而流失消逝,一旦缺乏地名文化这块基石,这座城市就会变得肤浅,在与其他城市竞争中明显感到乏力和底气不足。 保护老地名,既是保护一个地域的根,根深才能叶茂;也是保护一个地域的源,源长才能流远。

     作者简介:蒋国清 丹阳市历史文化研究会理事、丹阳市马相伯研究会理事丹阳市诗词楹联协会会员。

163308zewhxqxwxzx1xchx.png



分享到:  新浪微博新浪微博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淘帖 支持支持2 反对反对
     
2#
发表于 2025-7-15 16:32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江苏省镇江市
这链接讲探究丹阳地名文化内涵,有空得点开看看里面内容。
     
3#
发表于 2025-7-16 08:41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江苏省镇江市
考证之细致实乃佳作,丹阳人可以看看,丰富下对家乡的认知。
     
4#
发表于 2025-7-16 10:33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江苏省镇江市丹阳市
干基阔达?
     
5#
发表于 2025-7-16 11:39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江苏省镇江市
     
6#
发表于 2025-7-16 16:03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江苏省镇江市丹阳市
     
7#
发表于 2025-7-16 17:41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江苏省镇江市
不管哪个地方的历史都可以写几本书,但不同的是,别人家的遗存能保留得很好,而丹阳的几乎都在书上了,丹阳这座城市不把练湖恢复,那种灵秀之气就没有了,几平方公里的大水面是何等的壮观,关键练湖承载了太多的历史文脉,现在挖点小水塘,就说是练湖了,是何等的鼠目寸光啊
     
8#
发表于 2025-7-16 19:16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江苏省
‹ 上一主题|下一主题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投诉处理|手机版|帮助中心|法律顾问(丁律师13706106116)|

客服:0511-86588000 广告部:0511-86580666 15605290000 微信:dyhuajun QQ:6078942 技术:18006100669

丹阳翼网 ( 苏ICP备05003134号 经营性ICP证:苏B2-20140213号 )苏公网安备 32118102000172号

GMT+8, 2025-7-18 08:01 , Processed in 0.142319 second(s), 13 queries , Gzip On.

系统支持: Discuz! X3.2

柯本光学

互联网电子公告专项批文号:苏通【2009】312号

版权所有:丹阳翼网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