舂[chōng]米为深造
8 X4 H+ ^+ h/ ^% B& C4 `' @4 Y% {. @- c- k, {$ n! O
东汉时期,有一个穷苦好学的读书人,名叫公沙穆。经过一段时间的刻苦读书,总认为自己所学有限,想进入京城太学继续深造。
9 H. Q$ M4 `0 Z ?& r! g* }- X' ~$ w
公沙穆家中穷困,没有那么多钱作为他入太学学习的费用。于是,公沙穆到就一位吴佑的富户家做舂米工人。吴佑曾任齐相、长史等官职。
1 k1 `) w0 b S+ _" d
; O. t, m: k+ f) j3 ]6 d有一天,公沙穆正在舂米,吴佑来到他的身边,吴佑见公沙穆举止斯文有礼,根本不像做粗工的人,便和他攀谈起来。言谈中,吴佑发现公沙穆学识渊博,很有见解,深的他的赏识。时间久了,吴佑不顾彼此贫富的悬殊,便和他在杵臼前成为了朋友。2 H+ x# b. ^' L- p8 R' b6 L
( d; W# y& L9 \4 L9 Q这就是后世所说的杵臼之交。# p& j4 f! V( o6 h
6 {, d, I$ n% g' R# z, f2 ?
杵臼之交“意思是交友不嫌贫贱。杵:舂米的木棒;臼:石臼。比喻交朋友不计较贫富和身分。, @( I+ f7 }, u2 B
1 _$ }3 r- r' s, F
在封建社会,贫富县殊,等级森严。一个富豪能够屈尊降贵与一个穷苦读书人交朋友,是件难得之事,因此被传为一段佳话。7 z" O+ ~! G: Q, h
/ s% O3 i7 w. q1 t- h+ o# P当然是金子总会发光的,只不过是时机的早晚而已。% k2 z7 ]0 i! Y
. a3 ~) e( Q% n7 \0 h关键是自己有没有真才实学,没有真本事,那到什么时候都白搭。
3 Q; @2 h k8 Z$ D0 g& F* t- X: W8 i' p3 |+ |3 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