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上海小魏 于 2025-1-13 18:18 编辑
在分享这一路所获之前,首先要感谢“翼网”给予我写作锻炼的平台,也要感谢论坛的编辑及热心的网友。更应该感谢“丹阳”这座城市给予我美好的回忆。少年时曾读过一句“因为一个人,爱上一座城”,那时曾觉得这个人怎么会有这么大的魔力吗?然,人过四旬才惊觉这段话的意义及影响。 论坛版主“百事通”曾在我帖中留言“有空分享你写作之路”,说来惭愧,那时我离写作,离文学相距甚远,甚至对“文学”这一词汇的概念都尚不知晓。所以也就无从分享。如今我离“文学”依旧很远,但我深知其的方向,只要努力,我想有朝一日终究会与其来个拥抱。
这是我1998年—2005年手写的日记本。2005年之后就开始写博客,随即转至天涯论坛,陆续写了近30万字的日记。2000年曾有过一段时间阅读过一些散文,并做了摘录,2005年开始接触《读者》《青年文摘》《意林》等刊物。2022年回到家乡县城后,心态慢慢发生了变化,空闲除了学习古玩的知识外,就会看《红楼梦》,但是一直都是断断续续也未曾看完。 2023年夏天,我试着给我们县城当地内刊投稿,写作的梦想在那一刻渐渐生根发芽。
一个月后,我收到县作协陈秘书长给我发来的微信,点开一看,是我作品上刊的照片,另还有一百元稿费(一页稿酬五十元)。见作品上刊,我欣喜若狂,恨不得让所有好友都知道这个消息,当即就去秘书长那取样刊。那一日,秘书长告诉我:“文章的题目帮你修改了,最后有几句话我删掉了,作品应该积极向上”。并鼓励我多看书,看好书,随即拿了几本市刊赠予我。
《屋檐下避雨的白衣青年》讲的是一位毕业青年在外工作一年后,深刻体会到学历与知识的重要性,于是又重新走进校园的故事。“多看书、看好书”于是我又办了一张借书证,随即又在家中找来一本《青春之歌》阅读。并将之前写的几篇文章都打印了出来,想烦请秘书长给我一些建议。其中就有一篇《我与丹阳房东奶奶的故事》,一周后,秘书长给我回话:“你这篇文章很感人,读了很有泪点,但是文体又不是散文,我们七月份有个改稿活动,到时我把你这篇散文交给省作协的老师,听听他们的意见” 7月5日,在县某大酒店会议室里,坐满了前来听课的县作协老师们。于我而言,一切都是陌生的。改稿会多以批评为主,省作协李老师对每一篇作品都给予了建议与点评,最后他说了一句话:“这次的改稿作品中,魏云革的作品写得最好”,哪位是魏老师?我忙站起身。接着又听李老师所言:“他这篇文章主要写的是与房东奶奶的相处到分别,最后又重逢,直到老人家的离去,文章中的亮点很多,有悲悯的情怀在里面,但是这个文章严格上讲,不算是散文,像记叙文,还有散文中这样的时间交代也是不可取的。比如1998年,2005年等等,这篇文章要大改,改过后我可以帮你推荐发表”。改稿会结束后,就有很多老师走到我的跟前,找我要微信。并都称我为“魏老师”,当时一点都不适应。晚上,众老师聚在一起吃饭,作协主席、秘书长以及省作协老师在另一个包房。饭后我将剩下的酒拿给秘书长,县作协陈秘书长见我来,连忙让我加了省作协李老师的微信。我知道陈秘书长是有意让我认识省作协老师。
7月中旬,我带着一本《青春之歌》去恩施利川为期一个月的避暑,将那篇文章做了大幅度的修改。
8月,我将这篇文章发给了省作协李老师,李老师将这篇文章推荐给了《作家天地》刊。不久给我发来截图。说道:“这个刊物的负责人说你的文章写得很好,不要再对外投稿了”。获悉作品可以上刊,真的太激动了。
11月中旬,发现《作家天地》公众号分享的12期的目录中,有我的这篇文章。后经过发现,与我之前写的原稿存在多处语句及标点的错误,尽管如此,作品还是经过编辑的修改最终得到了上刊,我也曾自忖,这篇文章之所以能发表,皆因有省作协、县作协老师的推荐,冥冥之中也有房东奶奶的帮助。拿到样刊的那一刻,我激动地落泪了。 作家周晓枫在《他就是神骏,他就是猛禽》一文中曾写道“一个作家只要文字活着,他就是在呼吸,在成长,在兀自歌唱;那些写下的句子如海,永远有自己的澎湃和潮汐。”如今,我想我写了这篇长达五千多字的散文,纪念我丹阳房东奶奶,希望她老人家能如我写的这些文字一般,在呼吸,在成长,在兀自歌唱。
文人相轻,没有好作品是不行的。
那时,我对什么是好书,如何写好散文一无所知,我只从真实事件,真实情感去出发。
建议,先找到当地作协组织,最好加入到作协里,后期才会有更多的机会去学习。(未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