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开一面 d- l6 _( b* D$ |; e% J
$ h1 v F7 p v, h2 I
曹操在打败袁绍后,发现了大量属下和袁绍暗通款曲的书信,当时有谋士建议曹操查办。
) u) p5 R0 e ]; u# l/ s% q, a( R& q9 B) K' ]9 l- b6 i: f- E
曹操却说:“交战时,我尚且无法自保,何况他人。”命人付之一炬。
% X7 S' a1 d- {/ Y3 U
" |1 ?! C. l8 q书信烧了,那些和袁绍通信的人心也安了,局势一下子就稳定下来了。
2 }; t3 o8 C* Y1 X! n. K, d5 v5 N4 T) n ?0 ]% V
当然曹操也可以去按图索骥,一个也跑不了,结果可能是人人自危,人心离散。9 q) L3 c& Z% s- C0 y
+ c n. u5 `6 U4 H4 Y
不同的事情可以有正反两方面的处理方法,当然也会带来不同的结果。我们也看看唐朝陆象先的处理手法,也曹操也有类似之处。
! T, u7 P f( \. O: E8 Z( x
0 D! H" n2 n, _唐朝太平公主欲政变,唐玄宗觉察后先下手,太平公主伏诛以后,陆象先又受命唐玄宗依名帖搜捕太平公主党羽,陆象先却冒着生命危险烧掉名帖,使得乱局迅速稳定,随后罢相。
# Q9 H/ \$ S6 a/ W" q5 z& E% Z! w
陆象先没有按照唐玄宗的意思去办,他认为不需要把事情扩大,对于君命有所不受,这样做对于他个人的得失安危是非常悬的。
- Z3 ]3 V0 l) m! ?% p, Z+ s- C
9 z+ l; U6 \# |但是他这样做,保全了成千上万的人,实际效果也是这样,乱局迅速得以稳定。如果陆象先是一个喜欢邀功请赏的人那就麻烦了,就是依名帖搜捕也名正言顺。也许这个就是儒家讲的仁者爱人的道理吧。
" @0 V& x1 o7 w# }. t6 Y8 v2 w0 b) F( h" R$ ?; l
大儒王阳明也是这样处理问题的。7 S7 o! C- `/ R4 L/ k1 y. t
$ Z3 O `/ s; q2 Q! Q0 r9 _0 [2 u王阳明在平叛后,两位太监匆忙来见王阳明。王阳明把朝中大臣与朱宸濠往来的信件(包括两位太监的)交给这两位太监。两位太监后来都全力维护王阳明。6 V; @" H8 J, s3 U
# Q* ?+ K: [ \# d! `! b" E
相反,如果当时王阳明以此为要挟,以获取更大的官位和权势,那么那些私自往来信件的大臣可就惨了,牵扯的家眷可能就更多了。
+ P! i) ^7 r0 b- d% c2 |6 F: k/ I: z& c. P h
但王阳明没有那样做,虽然未得到朝廷很大的赏赐,但是他也能够全身而退。
3 v$ q \! K; `" r" }* D0 H5 c9 @6 G9 j/ Y: ?- B3 K
水至清则无鱼,人无完人。能容人之过,没有博大的胸怀是难以做到的。给人改过的机会,那是更大的智慧,哪个人能永远正确,不犯错呢?
9 b3 n3 N! H+ a7 @
* ?5 {4 g8 [) A% f+ H2 o0 b ]唐太宗因为囚犯能够守信回来问斩,还给了死囚新生的机会。6 [- [( q8 y+ h8 T. u5 [ ?# q
/ y3 z( G, [* f N7 |' k( O一件事情的处理可以看出一个人的智慧和胸怀。0 D4 }$ z+ i! ?; @/ y
$ B, V& H* w, U5 U! z# H8 ]
悲天悯人,这也许是古代大儒的共有的特性吧。0 a1 F0 R8 J9 Q
6 Y7 l. n3 ^; O& {
悲天:对处在混乱的时世感到悲伤,这个是个人难以选择的;
9 _. ?* e1 G" R( f. C* d& U5 f. u" A8 Y9 p$ z
悯人:对处于困局中的人予以怜惜、帮助,这个是个人可以选择的。
! |! M' i. h% \/ _
7 @# t" _5 W3 D1 s- o1 `! y不说人短,但思己过;
7 _; O [. Y6 x2 ^. ]& A% g% r4 s" Q/ P# A2 T
不念人恶,不扬人错。
# j" U2 i+ Y0 Q0 V# d7 G: D
# L$ L& o0 |8 Z9 O% W* v6 e人生苦短,生活不易。
5 b) S: n; P( \; b) Q5 a8 e* `3 Z+ Z: m5 O: W
少一份计较与纠结,就少一份苦恼与麻烦;
, w% F$ m% z2 d( y/ m
1 I* m* ~" j2 D: g ^2 ~) a多一份宽容和理解,便多一份平静和安宁。5 v& j" M7 B# `( d$ W
+ G6 ~( F' E. x9 D% [- w. ?
; y7 v$ K/ Y5 E, T3 j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