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AI“收割” 银发族:从养生到理财,这些陷阱要当心
|
“国医大师”讲养生、“权威医生”推产品、“明星主播”卖保健品——如今老年人手机里,这类看似靠谱的内容,很多是AI精心编织的骗局。刘女士的母亲,就因相信AI合成的“白大褂专家”短视频,陆续花几千元买保健品,直到女儿发现视频人物口型与声音不同步才识破。
直播间里的陷阱极具迷惑性。只有高中学历的迟某某,被包装成“首席严选官”“国家一级营养师”,在直播中把普通压片糖果说成“抗癌神药”,价格翻数倍出售,甚至导致高血糖患者病情加重。这些直播间套路相似:先讲养生常识获取信任,再话锋一转带货,还会引导老年人进私域群“洗脑”,实现持续收割。AI数字人更成“帮凶”,能24小时不间断“授课”,顶着虚假头衔轻易击穿老年人信任防线。
老年人理财领域也成AI骗局新阵地。不法分子用AI生成“银行理财经理”形象,在直播间讲授“养老理财秘籍”,宣称“AI智能选股稳赚不赔”,诱导老年人下载虚假理财APP。还有骗局更隐蔽:以“教老年人用AI做理财规划”为名,将普通理财知识包装成“AI量化投资课程”,收费数千元,实际只是教用免费工具查看行情,利用老年人对“AI”“理财”的陌生感设局。
情感操控式骗局激发老年人情绪消费。短视频平台上,AI生成的“两岁萌娃”精准说出“奶奶腰疼要捶背”,违背成长规律的内容却成了老年人的“心头好”。一旦老年人点赞此类视频,算法72小时内会推送多条类似内容,当“AI孙子”索要红包时,有人便毫不犹豫转账。 第一步“查源头”。遇到“专家讲座”“明星推荐”,先向权威媒体、官方渠道核实。 第二步“辨细节”。AI生成内容常存在肉眼可辨的漏洞:人物手指数量异常、衣物褶皱不自然、背景边缘模糊,尤其是直播或视频中,口型与声音延迟,基本可确定为合成内容。 第三步“拒诱惑”。牢记“三不原则”:不相信“包治百病”“三天见效”的宣传,不点击陌生链接,不向非亲属转账。 第四步“存证据”。若怀疑遭遇骗局,立即截图留证、保存聊天记录,及时拨打12315或110,便于后续维权。 子女作为老年人的“数字监护人”,需主动承担起协助防范的责任。 帮老年人开启短视频平台的“银发模式”(部分平台已上线),该模式会自动过滤高风险养生、理财类内容,减少AI骗局推送; 帮老年人绑定“家庭守护”功能,如微信的“亲属卡”可设置消费限额,支付宝的“老年守护模式”能实时推送消费提醒,避免大额损失。“ 每周查一次老年人手机里新增的APP,尤其警惕名称含“AI养生”“老年赚钱”的可疑应用; 每月查一次聊天记录,重点看是否有陌生群聊推送“投资项目”“保健品链接”; 每季度查一次消费账单,对不明支出及时询问,避免老年人因怕麻烦隐瞒被骗情况。 当AI技术越来越精准地“读懂”老年人的需求,我们更需为他们筑牢防护网。这些陷阱盯上的不仅是养老钱,更是老年人对健康的渴求与情感的寄托。防范AI陷阱,既需要老年人提升自我保护意识,也离不开家庭的陪伴协助、平台的严格监管、社会的温暖支持。只有各方形成合力,才能让技术真正服务于老年人,让银发族在数字时代安心享受生活。
|
|
|
|
|
|
|
|
2#
发表于 2025-10-13 11:15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北京市
有些事情都是注定的。光宣传告知是没用的,在有钱人的世界里,他的认知是最伟大的![]() |
|
|
|
|
|
|
|
3#
发表于 2025-10-13 12:40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江苏省
朋友气血不足,经常头疼头晕,还有一次直接晕倒休克,去看了看不好也配了中药,去年年底开始给她调理,周末去万家福买中药六折,然后吃了几个疗程吧,花了两三百块,今年就没头晕过,也没怎么感冒过,昨天还在说这事呢。。。 |
|
|
|
|
|
|
|
4#
发表于 2025-10-13 13:09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江苏省镇江市
|
|
|
|
|
|
|
5#
发表于 2025-10-13 13:54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江苏省镇江市
|
|
|
|
|
|
|
6#
发表于 2025-10-13 13:55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江苏省镇江市
|
|
|
|
|
|
|
7#
发表于 2025-10-14 08:20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江苏省镇江市
|
|
|
|
|
|
|
8#
发表于 2025-10-14 18:25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江苏省苏州市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