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房产 家居 手机版
当你在盛夏的欧洲乘坐公共交通时,是这样的
查看: 35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当你在盛夏的欧洲乘坐公共交通时,是这样的 [复制链接]

     
qrcode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25-9-2 18:04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来自: 江苏省南京市
盛夏的欧洲公共交通:一场无法逃避的感官冒险
  
你有没有在盛夏的欧洲,挤过下午六点的地铁? 那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热浪裹挟着十几种不同层次的体味扑面而来,中间还混杂着试图掩盖却欲盖弥彰的香水味。 这时候你是不是也默默掏出了口罩,或者用围巾假装保暖实则过滤空气?


1.png

很多人突然就理解了为什么欧洲的公共场所总把空调温度开得那么低。 不仅仅是为了对抗夏日的炎热,或许更为了压制那些在高温下加速挥发的“人味”。 但最令人绝望的莫过于,有一种狐臭味居然是冰凉的——当冰冷的空调风裹挟着这股味道直接灌入你的鼻腔,那种冰火两重天的感官冲击足以让人终生难忘。
  
欧洲人确实比东亚人更容易有体味问题,这背后的科学原理是基因决定的。 ABCC11基因决定了你的耳垢是干性还是湿性,同时也决定了你是否有体味。 大部分欧洲人都有这个“异味基因”,而东亚人群中拥有这个基因的比例则要低得多。


2.png

于是欧洲人发明了香水。 早在公元前3500年左右,古埃及人就开始使用香料了。 他们为了提取香味,将香料植物浸泡在油中或将花瓣揉进脂肪。 到了公元前3000年,古埃及已经拥有了世界上第一款香水——“Kyphi”,它不仅用于宗教仪式,还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
  
16世纪,浓烈的动物脂肪香味开始在欧洲贵族间流行,迅速席卷法国、英国等国家,成为上层社会的必需品。 1709年,意大利人吉欧凡尼·玛丽亚·法丽娜在德国科隆创造出了名为“科隆水”的香水,也就是我们现在熟知的古龙水,瞬间风靡整个欧洲。
  
香水的英文“Perfume”源自于拉丁文“Parfumare”,意思是“穿透烟雾”。 这名字起得恰如其分——它确实需要穿透各种气味组成的迷雾。


3.png

现代香水工业已经将产品细分成了多个等级:香精(PARFUM)赋香率大约为18-25%,持续的时间可达7-9小时;香水(EAU DE PARFUM)赋香率约为12-18%,持续的时间约3-4小时;淡香水(EAU DE TOILETTE)赋香率约为7-12%,持续的时间约2-3小时;古龙水(EAU DECOLOGNE)赋香率大约为3-7%,持续的时间大约为1-2小时。
  
但欧洲人似乎特别钟情于浓度较高的类型,或许是为了确保能够“持久作战”。 于是,在封闭的公共交通空间里,你就会体验到一种奇妙的化学反应:各种品牌的香水与汗味、体味充分混合,经过空调的冷却和搅拌,形成一种复杂而浓烈的全新气味。


4.png

这种香臭结合的复杂气味,足以让任何一个初来乍到的东亚人头晕目眩。 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很多欧洲人选择早上而不是晚上洗澡——他们需要确保出门时是清新的,至于晚上带着一天积累的汗水和灰尘入睡,反而没那么重要了。
  
在欧洲中世纪黑死病时期,人们甚至认为经常洗澡会打开毛孔让病毒入侵身体。 这样的观念至今都还影响着部分人,他们对于床上的卫生有着极高的宽容度。
  
反差显而易见:中国的妈妈们如果新换了四件套,发现家人晚上不洗澡直接躺床上,可能会“暴跳如雷”;而欧洲妈妈们可能更关心的是早晨的洗澡仪式是否足够彻底,以确保出门时不会冒犯他人。


5.png

空调温度的设置也呈现出文化差异。 欧洲公共场所的空调温度通常设置得较低,而根据我国的建议,夏季室内空调温度应不低于26℃。 美国和欧洲的室内舒适温度大致在夏季保持在约23至26摄氏度,但实际上很多欧洲公共场所的温度明显低于这个范围。
  
或许这就是为什么你在欧洲的公共交通上会经历那种“冰火两重天”的体验:空调温度低得让你发冷,但周围人体的热量和气味又让你感到闷热。 那种冰冷的狐臭味就是这种环境下的特殊产物——它既不是纯粹的冷,也不是纯粹的热,而是在空调系统中循环冷却后,再次被人体加热的复杂气味。


6.png

更复杂的是这种气味差异背后的文化敏感性问题。 在欧洲,公然捂住口鼻可能被视为一种歧视行为。 有人甚至可能把你拍成视频发到网上,指责你种族歧视。 但事实上,这很可能只是你的生理反应——那种混合气味确实让你的鼻腔难以承受。
  
于是你陷入两难境地:捂不得,又说不得。 大部分人的选择只能是忍着,祈祷下一站快点到来,或者默默地向门口移动,希望能够获取一丝相对新鲜的空气。
  
这种体验也让我们理解了为什么欧洲的止汗剂和香水市场如此发达。 对很多欧洲人来说,早晨起床之后的“洗澡+止汗剂+古龙水”是一键三连的必备“出门仪式”。 没有完成这个仪式,他们可能真的不好意思出门。


7.png

有在海外生活的中国人曾经在社交平台上吐槽过:健身房里的外国小哥运动之后的体味,真能达到“辣眼睛”的程度。 而这种体味问题,很可能是由于基因差异决定的。
  
所以下次当你在欧洲的公共交通上遭遇这种感官挑战时,或许可以换个角度思考:你正在体验的是一场跨越基因与文化的深度旅行。 那种冰凉的狐臭味不只是简单的气味,而是人类生物学差异与文化交流的复杂产物。
  
当然,理解并不能让这种体验变得更容易忍受。 你可能依然会偷偷地把衣领拉高一些,假装保暖实则过滤;或者默默地移动到车厢连接处,那里通常有更多的空气流动。
  
这种日常的感官冒险,已经成为欧洲生活经验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它挑战着你的嗅觉极限,也让你不得不重新思考气味、文化、基因与社交礼仪之间复杂而微妙的关系。  
  
  

分享到:  新浪微博新浪微博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淘帖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 上一主题|下一主题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投诉处理|手机版|帮助中心|法律顾问(丁律师13706106116)|

客服:0511-86588000 广告部:0511-86580666 15605290000 微信:dyhuajun QQ:6078942 技术:18006100669

丹阳翼网 ( 苏ICP备05003134号 经营性ICP证:苏B2-20140213号 )苏公网安备 32118102000172号

GMT+8, 2025-9-3 07:40 , Processed in 0.213219 second(s), 14 queries , Gzip On.

系统支持: Discuz! X3.2

柯本光学

互联网电子公告专项批文号:苏通【2009】312号

版权所有:丹阳翼网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