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房产 家居 手机版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查看: 6382|回复: 9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焦点话题]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复制链接]

     
qrcode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25-5-19 10:1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来自: 江苏省镇江市
昌国寺 位于丹阳延陵镇,西晋太康二年(281年)建,后在唐大中、宋嘉祐、明永乐和嘉靖时多次修建。寺内存有唐开元年间铸造的铜钟与宋书法家米芾手书的碑记。相传寺内罗汉为刘鸾所塑造,其真身来自天台。两面相对,栩栩如生。丹阳沦陷时,寺庙被日军占为军事据点。民国28年(1939年)2月,千年古刹毁于战火。

--------
大同寺 位于丹阳胡桥,西晋初建,原名同林寺。元延祐中重建,改名大同寺。明永乐元年(1403年)翻新扩建。寺内有西来泉、南斗井、北斗井3口古井。寺前有福安桥,寺后有爪发塔、放生池。建国后废。 
101006e2s57xup77zh37zs.jpeg
二十一世纪 大同寺遗存
101005xlxgi7svg7kb4hez.jpeg
101005wg4ppm8piwmooo8e.jpeg
二十一世纪 大同寺遗存-南斗井、北斗井
--------
普宁寺 位于市区新民西路,东晋咸康五年(339年)建,初名显扬寺,唐代避中宗李显讳,改名昭阳寺。天宝中,僧罗、伯济协力修缮寺庙。中和三年(883年),相传信女王十四娘铸大铜钟捐赠该寺。宋大中祥符年间改名普宁寺。政和年间,僧慈济、神济以擅长医术著名一时,并建有药院,为民间施医施药。建炎中,金兵南侵,寺庙受到严重毁坏。宝祐年间,僧福山重新建造寺庙。咸淳时因火灾烧毁两殿。元大德年间重建大殿。泰定时增建法堂。元末,寺庙部分毁于兵燹。明洪武、永乐、正统、弘治、正德诸代屡次修缮。嘉靖元年(1522年)大殿被毁,十九年重建。嘉靖三十二年,邑人朱日华重建钟楼。清雍正年间复建后楼。咸丰十年(1860年),寺内楼屋数百间在战火中毁去大半,仅存大殿、两廓、山门。同治、光绪年间几经修缮,修复房屋80余间。民国时期,后楼改为县立师范学生宿舍,其附属平房被县保安队占为营房,东厢房曾为教育局局址,大殿及西厢房常作过境驻军营舍。民国38年(1949年)春,国民党政府陆军五十四军某部驻扎寺内,引起火灾,焚毁大殿。该寺曾是丹阳县著名寺庙之一。建国后,在其旧址建丹阳丝织厂。 现仅存唐代大铜钟,后移至人民公园内。
101005sttv48qo1fwgwqgv.jpeg
民国时期 普宁寺大雄宝殿
101006kal7xg7y7gvnus9a.jpeg
上世纪九十年代 普宁寺遗存-唐中和钟
101006k9j0zz9mkk9a6aza.jpeg
二十一世纪 普宁寺遗存-唐中和钟
--------
广福寺 位于丹阳北门外观音山,东晋太元中建,旧名观音庵。唐开元、天宝之际,邑人皇甫冉曾就读于寺内。嗣后寺舍渐圮。北宋天圣中重建寺宇。治平中改名寿圣院。南宋隆兴年间更名广福寺。明万历时,邑人汤道衡、丁一中相继资助修缮。清乾隆二十年(1755年),寺院毁于火灾。乾隆二十六年重建寺庙。抗战前夕,有寺舍数百间,旧貌犹存。民国26年日军入侵后,寺舍被毁。建国后,在该寺旧址建丹阳砖瓦厂,寺庙无遗迹可寻。原寺院后有玉乳泉,现存。该寺曾是丹阳县著名寺庙之一。 
101006b1sleb252sesr1sb.jpeg
民国时期 观音山广福寺
101006tr2m72rrmiky6r91.jpeg
1928年 丹阳观音山广福寺恭请嘿庵法师讲经留影
101006cgqdlsgrccigtg7q.jpeg
上世纪九十年代 广福寺遗存-玉乳泉
--------
崇教寺 初名经山院,俗称经山寺。位于埤城镇,始建于东晋咸康年间。唐时重建,宋治平二年(1065年)帝赐额“崇教寺”。明永乐时重修,有寺舍百余楹。清末时,寺舍倾圮,仅存偏屋数间。旧时,此处为古邑名胜之地,其胜景有菩提井、方竹林、晋杏、金牛沿、仙人石、衲衣石、牛鼻泉、讲经台等。今菩提井、金牛洞、牛鼻泉等尚存。
101006pz80lbf1sv0o7k00.jpeg
二十一世纪 经山金牛洞
--------
妙觉寺 原位于经山,晋代建。明建文二年(1400年)僧湛然移建于城内乔家巷东,占地21.7亩。正统年间扩建。嘉靖初寺庙被毁。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重建。隆庆时在殿后增建天妃宫。天启五年重建大殿。清乾隆四年(1739年)重加修茸。咸丰十年(1860年)寺庙毁于战火。后曾修建,但未能恢复旧时规模。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废寺建公园。相传明建文四年(1402年)“靖难”之变时,惠帝朱允炆曾避于寺内削发为僧。 
101006t4xss0xx0gish707.jpeg
民国时期 妙觉寺遗存
--------
皇业寺 位于胡桥张巷村北,南朝梁天监年间刺史王僧辨建,初名戒珠院。唐时改名皇基寺,宋时始称皇业寺。明宣德年间重建。相传梁武帝葬于寺下。今寺已荒废。 
101006bdjmpp7l27ydjj7z.jpeg
101006gyrbuobwzx4b4ycw.jpeg
二十一世纪 皇业寺遗存
--------
梁宝寺 位于皇塘丁桥村,南朝梁大同年间建。以寺僧志宝禅师得名。寺院宏大,列入南朝名寺之一。寺内有罗汉松1株,已历数百年。寺几经兴废。明正统时重建寺庙,清康熙间增建观音殿,乾隆时增建地藏殿,咸丰年间寺庙被毁,光绪十四年(1888年)重建。今废。 
--------
慈云寺 位于丹阳陵口镇京杭运河南岸,南朝梁武帝时建,原名萧寺。唐玄宗时初修,宋徽宗时再修,并改名慈云寺。明嘉靖年间倭寇入侵县境,毁于兵燹。后修复。至清康熙中叶,因年久失修,垣宇颓圮。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景梅忠等倡议集资修葺。民国时期尚有前山门及大雄宝殿、两廊等屋宇100余间。每年清明节,当地群众至寺院烧香拜佛,盛极一时。1958年拓浚京杭运河时,庙宇房舍拆毁。
-------- 
嘉山寺 位于丹阳建山,又名龙庆寺,北宋绍圣年间建。明宣德、万历时两次修葺。寺宇宏大,有“复礼”、“显庆”、“旌孝”、“真珠”四大禅院。寺前有龙池,池上有亭。建国后尚存部分房屋。上世纪九十年代起多次维修保护,现为丹阳著名寺庙景点之一。
101006rvewr88rmw44emfh.jpeg
上世纪九十年代 嘉山寺遗存
101006db4m6tyrddy49opp.jpeg
二十一世纪 嘉山寺(龙庆禅寺)
--------
海会寺 位于丹阳东门外,明万历八年(1580年)建。初名海会庵,万历四十二年改名万善寺。民间仍多称海会寺。清康熙二十年(1681年),大殿毁于火灾,后僧宝相募建。咸丰十年(1860年)寺宇毁于兵燹。僧上升、宽鸿募建。抗战前夕,寺院尚保存良好,为丹阳县名寺庙之一。现存藏经楼5间、古银杏树2株。2009年新海会寺正式奠基动工,新寺位于万善塔之东南地块,总用地面积九十多亩。
101006vh6a6xgexzlsil9y.jpeg
民国时期 海会寺
101006fk9sszhb7u989mg8.jpeg
上世纪九十年代 海会寺遗存-藏经楼
101006feumr5un9eoas375.jpeg
二十一世纪 海会寺遗存-藏经楼、古银杏
101006nts3cztg3n3xttt4.jpeg
101006grgzxpor0epoox80.jpeg
二十一世纪 海会寺
--------
金台寺 位于丹阳南门外,原为仙台观,属道教寺观。清光绪年间,因主持道士管理不善,当地施主另聘僧侣主持,改名金台寺。民国时期该寺拥有土地150余亩,有僧侣数十人,为当时丹阳僧侣最多的寺院。现部分建筑尚存,为居民住宅。
101007i588v13v5rw0vv8g.jpeg
清末民初 丹阳金台寺印章
101006k161zbt817mymppm.jpeg
101007qzjl9oooj95jhppo.jpeg
二十一世纪 金台寺遗存
--------
白龙寺(皇塘) 位于丹阳皇塘,大同元年(公元535年),梁武帝萧衍下诏建孝庙,封“慈感”额名,称慈感寺。明正统年间重建。清康熙五十七年,乾隆八年重修,乾隆十三年帝赐“普天行化”金字大匾,并旨冬至加祭一次,永为例。咸丰十年遭兵焚,后重修。1960年寺庙再遭损坏。1996年9月多方筹资,次年修复大殿,长廊、天井等,改名白龙寺。寺内现建江苏第一石塔,又名万佛塔。
101007fa9dsdg29ma9mcbw.jpeg
101007uasccscappeaidqe.jpeg
二十一世纪 皇塘白龙寺
--------
白龙寺(埤城) 位于埤城镇荒田村南,经山北麓。始建年代不详。初为彭山龙祠,宋嘉泰元年(1201年),帝赐额“显济庙”。寺内有龙池灵异,与山泉相通,终年不涸。时邑士戎姓买地170余亩建庙。清咸丰十年(1860年)毁,同治九年(1870年)重建,改名“白龙寺”。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二十八年两次重建,敕赐“利济苍生”。原该寺3进1院,前进5大间,中进3大间,两侧为四大金刚塑像,中间为如来佛像;后进5间,中有龙王殿,殿梁悬3匾,两侧置有钟、鼓,鼓径4尺许。白龙寺池置于院中央,池围筑墙,墙中砌有石碑3块。在寺门前建有过街蓬,供过往行客小憩。民国31年(1942年)寺宇大部被日军拆除。解放后仅存后进及白龙池。1979年寺宇被全部拆除,今存寺池。
101007m10du7d2wu2dge14.jpeg
二十一世纪 埤城白龙寺遗存-白龙池
--------
祗林寺 位于河阳镇戴巷村南,唐清泰间,僧道初建,明洪武三十年(1397年)重建。原称云台寺,又称麒麟寺,俗名祗林寺。宋庆历四年(1044年)建玉帝宝殿,明景泰中,寺僧圆晤增建东、西两廊,至明末时有寺舍99.5楹,寺僧84人。时山门外为一广场,东为碾房和戏楼,西为钟楼和更房。山门前有一石坊,其石横梁上镌刻“祗林禅寺”4字,传为明太祖朱元璋亲书。两旁石雕麒麟为宋时遗物。进入山门为天王殿,内有弥勒佛、四大天王和韦驮天尊等塑像;殿东为百灵大王殿,西边为文殊、普贤殿。第二进为大雄宝殿,殿中有如来佛,两侧为弥陀佛和药师佛塑像,十八罗汉分列两旁;大雄宝殿东、西分别为地藏殿和观音殿。第三进为玉帝宝殿,东、西两侧为东西方丈楼和藏经楼。寺中植有银杏1株,地藏殿前有松柏数株,荫复数亩。观音殿前柏树相传为宋时所植,高大如盖,邑人称“观音伞”。第四进为练功房、功得室、寝室和库房等。清咸丰十年(1860年)寺宇被焚,仅存40余楹。抗战时期,又遭日军拆毁,存寺舍30余楹,寺僧10余人。寺内原有石碑两块,一是《封吏部郎中殷时之父行庆状母王氏诰命碑》,原竖于大雄宝殿东山墙,1958年拆毁时流失;二是《祗林寺碑记》,砌于山门之东侧,于1949年4月被窃,后不知下落。寺内所有菩萨塑像约毁于1954年春。天王殿、大王殿、观音殿于1958年拆毁,数十株大树被伐。大雄宝殿于1963年拆除,拆下瓦木用于建河阳粮库。
--------
仙台观 位于南门外近郊,建于晋。旧名黄堂院,亦名云阳观,宋时改名仙台观。相传晋代谌母在此修炼飞升。寺东有窖经墩,后有瘗剑函,前有炼丹井、无字碑,号“飞茅福地”。观内有唐代褚遂良所书的《润州曲阿县云阳观故监斋恒尊师碑文》。元、明、清诸代,仙台观数次修缮。清光绪年间,观由佛僧接管,改名为金台寺。民国时期,褚氏所书碑文剥蚀存半。今已无存。 
--------
太霄观 位于皇塘丁桥村,南朝梁大同年间建。初名灵应观,北宋平治中改名太霄观。南宋开禧三年(1207年),改名为福祠山庙。庙宇规模宏大,内建有戏楼1座。每年秋冬均上演社戏。近观有仙人墩,相传汉代丁令威在此炼丹。建国后,庙舍渐废,今已无存。 
--------
归真观 位于丹阳蒋墅,唐开元十四年(726年)建。初名东观,后改名清虚观。宋大中祥符中,始名归真观。清康熙、雍正年间,曾两度修茸。该观相传为焦光真人炼丹处。旧时该处有丹池、丹井、飞升台、迎仙桥、望仙墩,今废。
101007ch9qpqmq9jjnn9o6.jpeg
二十一世纪 归真观遗存
--------
城隍庙 位于西门大街东端,北宋宜和年间建。南宋嘉定、明洪武、明景泰时先后重修。隆庆三年(1569年)重修正殿、两廊、七贤祠等。清咸丰十年(1860年),庙舍毁于战火。清光绪四年(1878年)募款重建。庙宇宏敞,有房舍100余间。建有戏楼。庙门前有两尊石狮,栩栩如生。时为县内最大的道观。民国时期,先后在此创办第二高等小学堂和县立初级中学,后又被西门警察分驻所占用。后为西门小学校址。 现已无存,原庙内“永济泉”尚在。
101007tc5o5n3ugziu5043.jpeg
上世纪九十年代 城隍庙遗存-永济泉
--------
夫子庙 又称孔庙、文庙,据光绪《丹阳县志》载:“庆历四年(公元1044年)诏天下郡县皆建学,始依县东旧夫子庙为之”。由此而定:丹阳夫子庙始建于庆历四年之前,北宋庆历四年在夫子庙旧址创办了丹阳县学。北宋末年,丹阳县学毁于兵燹,唯有夫子庙主殿得以独存。后经多次修复改扩,绍兴十三年建成德堂,淳熙年间改成德堂为明伦堂,咸淳中建大成殿,元、明、清各代都有大规模修复改扩建的记载。当时整个学宫共有大门、泮池(砚池)、东西两石桥、棂星门、儒学门、大成殿、东西两庑、戟门、地灵祠、崇圣祠、明伦堂、“圣域”坊、“贤关”坊、先师殿、启圣公祠、名宦祠、乡贤祠、三贤堂、文昌阁、仪门、敬一亭、射圃亭、尊经阁(奎文阁)、教谕廨、训导廨、教官厅、育英才坊等建筑。光绪二十七年,县学停办,科举废除,先后在夫子庙办起了丹阳县立初级中学、丹阳县立师范学校、国立社会教育学院附中(今天省丹中的前身),直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夫子庙大成殿、棂星门及众多牌坊等建筑才陆续被拆除。现省丹中校园内仍存有多处石碑、石桥及建筑石构建和牌坊残柱。
101007pyieyjnaovaektiz.jpeg
民国时期 夫子庙大成殿
101007aik6keiqfe233iif.jpeg
101007fzzvouzylmxoeeot.jpeg
民国时期 夫子庙石牌坊
101007ztw0sniimzian0ws.jpeg
民国时期 夫子庙明伦堂
101007qqurbn3zitqb6muy.jpeg
上世纪九十年代 夫子庙遗存-泮池、石桥
101007a2wqa262ji4h21zn.jpeg
二十一世纪 夫子庙遗存-牌坊残柱
--------
季子庙 位于延陵九里,季子庙是为纪念春秋吴国名贤季札而建的祠庙。始于秦汉,距今已逾二千余年历经千年损毁修缮。庙内“十字碑”相传孔子手书。碑高2.34米,宽1.06米,厚0.12米。碑文为“呜呼有吴延陵君子之墓”。刻碑年月无考。现碑系摹唐玄宗时殷仲容拓本,于唐大历十四年(779年)重新上石,庙前的六口古井被誉为“天下奇观”。北宋哲宗元佑三年(1088年)九月,季子庙被敕赐“嘉贤”庙号。其规模在江南庙宇中已首屈一指,世称“江南第一大庙廷”。延陵季子庙成为古今中外帝王将相、文人贤士、平民祭祀的向往之地。如今,季子庙已成为丹阳重要的古迹景点之一。民间素有“上茅山、回九里,方功德圆满”一说。
101007mq7yiskooncyggxv.jpeg
延陵季子墓碑(十字碑)拓片
101007jcww8wuuc89vcf89.jpeg
上世纪九十年代 季子庙遗存-十字碑
101007vtx70mbzmth0mtzz.jpeg
上世纪九十年代 季子庙遗存-季河桥
101007qszjxdp5rfxkdo3t.jpeg
101007f40djqqrfafdufaq.jpeg
101007ks0m8fuu0udhuohf.jpeg
二十一世纪 延陵季子庙
--------
凝真观 位于市区白云街,南宋绍兴二年(1132年)建,旧名集真道院。明正统十年(1445年)购地2亩,募建山门、两廊、法堂,装塑圣像。天顺元年(1457年)改名凝真观。清顺治年间建通明阁。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修缮真武殿。雍正二年(1724年),该道观买下观前民房,拆屋修白云街。咸丰十年(1860年),全观毁于兵燹。同治十年(1871年)重建山门5间。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建真武殿3间。民国26年(1937年)冬,为日军战火所毁。今无遗迹可辨。 
--------
窦庄庙  位于窦庄,原为南宋著名理学家窦从周的书院。清咸丰十年(1860年)毁于战火。同治十年(1871年),当地人士袁锦高、景昌藻等在其旧址建东岳庙,颇具规模,为县内有名大庙。民国2年(1913年),不慎酿成火灾,大殿、前殿焚毁。民国6年筹资重建,民国9年竣工在恢复两殿的基础上有所扩建。民国26年时庙前有血池,庙内建有戏楼,正中有殿宇、大殿和花楼,东西两侧分别有阎王殿、阴郎中室、道士宿舍等,相传共有房屋99.5间。方圆数十里的群众办丧事都来庙中烧“五七”香,香火颇盛。每年有6次庙会,因而以庙成市。民国27年,前殿、大殿焚毁。民国29年,在消灭占据该庙的伪自卫团战斗中,东侧厢房焚毁。民国35年重建前殿。1966年拆去花楼,用以扩建窦庄中心小学。1970年拆去前殿,用以建造公社大会堂。在此前后房舍渐次移作他用。
101007uwnbswooryooe3r3.jpeg
二十一世纪 窦庄庙遗存
--------
前艾庙  位于前艾,为道教大同观与佛教云莲寺的总称。明成化年间建。清康熙时重修。时寺、观并立,共有房舍97间。大同观的规模大于云莲寺,为乡间仅次于窦庄庙的大刹。大同观前有戏楼1座,观舍3进。前为五神殿与化关殿,中为大帝殿与锁芝堂,后为道士居室,西侧建有厢房与长廊。解放后内设有前艾中心小学与乡供销社营业部。现有部分庙舍尚存。
101007hl4lnd7axeuuahdd.jpeg
二十一世纪 前艾庙(大同观)遗存
--------
关帝庙(新桥) 坐落在丹阳新桥镇,建于清康熙年间。前后2进,中有天井,占地面积3330平方米。后殿原塑有关公偶像,大殿正间建有戏楼,均毁于“文化大革命”。原拱形正门门首镌有“关帝行宫”金色大字。现大殿木结构及斗拱保存尚好。 
101008cxcgz5cwtkzxgej9.jpeg
上世纪九十年代 新桥关帝庙遗存



来源:路边云阳

分享到:  新浪微博新浪微博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淘帖 支持支持1 反对反对
     
2#
发表于 2025-5-19 10:12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江苏省镇江市
涨知识了
     
3#
发表于 2025-5-19 12:36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江苏省
通篇看下来,毁于1860年咸丰年间的有8座庙,从我们的家谱中记载 也是咸丰十年被杀被掳的也有20多位。
     
4#
发表于 2025-5-19 13:47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江苏省镇江市
     
5#
发表于 2025-5-19 14:07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江苏省镇江市丹阳市
第一个我作为延陵人竟然没听说过
     
6#
发表于 2025-5-19 14:40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江苏省南京市
chentaozh123 发表于 2025-05-19 14:07
第一个我作为延陵人竟然没听说过

为了十来个日本人,一把火就把昌国寺烧了
     
7#
发表于 2025-5-19 15:07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江苏省镇江市丹阳市
cx1984 发表于 2025-5-19 14:40
为了十来个日本人,一把火就把昌国寺烧了

     
8#
发表于 2025-5-19 15:08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江苏省镇江市
全是知识!多看看才能涨知识
     
9#
发表于 2025-5-19 15:59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江苏省镇江市
     
10#
发表于 2025-5-19 17:15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江苏省镇江市
当年北魏崇佛,弄得老百姓都跑去当和尚,和尚不从事生产不要服徭役不要交税而且吃喝不愁,寺庙占用大量土地和田地,太武帝拓跋焘发现弊端最后灭佛,萧衍登基后发动北伐,钟离之战彻底把北魏打残了,北魏之后已无能力南下,没了战事压力萧和尚就就放飞自我了,搞的比北魏还崇佛,硬生生把国力全浪费在寺庙建设上
‹ 上一主题|下一主题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投诉处理|手机版|帮助中心|法律顾问(丁律师13706106116)|

客服:0511-86588000 广告部:0511-86580666 15605290000 微信:dyhuajun QQ:6078942 技术:18006100669

丹阳翼网 ( 苏ICP备05003134号 经营性ICP证:苏B2-20140213号 )苏公网安备 32118102000172号

GMT+8, 2025-5-20 00:18 , Processed in 0.085904 second(s), 13 queries , Gzip On.

系统支持: Discuz! X3.2

柯本光学

互联网电子公告专项批文号:苏通【2009】312号

版权所有:丹阳翼网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