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辩自明的直不疑
) \. N2 l$ w( j0 _3 t2 b& Y7 V0 L# m, o. m! l
第一次看到直不疑这个名字,就觉的有意思,姓直,名不疑。后来看了他的故事,方知他是一个宽厚的长者。
& v7 ^# Q0 R! H/ ^! Q/ B9 E* |- g% m: c) ^( U) M: ?1 b
同舍同事请假探亲,误拿了另一位同事的金物。同事发觉金物遗失,猜测是直不疑干的。8 e, H& w5 d' U! G) k8 e# F e; R
+ o+ k, P; y9 W' y, I
作为一般人来说,哪能被委屈受这个不白之冤,那肯定是要辨白一番,弄不好还会吵起来?
4 @# t# g& b+ Y( @3 R; O. l7 v3 B( U; L4 x) s; W- I7 ]2 }
没想到直不疑马上向人家道歉,并买来同样的金物偿还。他既不辩解也不告官,更没有四处声张自己蒙受不白之冤。3 h, {* f; i, ^% ]3 M8 r5 {
( I7 B! w& `$ f" I, ~
这个人真的是与众不同,难道他是学了《道德经》里的:大白若辱,大方无隅?真正高洁的看上去有好象有污点,真正方正贤良的人却锋芒不露。' i5 ]4 l* A1 B9 J9 T
8 Z0 m( l V5 N
不久探亲的同事回来,主动归还了误拿的金物。这一下,诬告者尴尬了,错怪人了,羞愧不已,而直不疑因此事被广泛赞誉为“长者”。“长者”并非指年纪大、辈分高,是指品德高尚的人。
J; N& u K$ W5 J
# i! H7 S3 K" H' @/ ]* O/ }) F+ k也许直不疑这样的做法是真正智慧的,如果当时争辩也可能说不清,那就不如暂时隐忍,不争暂时的对错,事后人们才知道直不疑的胸怀和德行。5 E, e. s: }( N& X0 Z
5 O. A( K: O' F- q1 \3 e: U% e直不疑的官越做越大,但也招来别人的嫉妒,人做的正,抓不到他的把柄,就给他造谣,这是小人一贯的手法。无中生有,给正直的直不疑造谣,说他和嫂子私通。% P* _/ a# c$ t4 @
% J' K1 l$ a" i. a! W5 U这个造谣很恶毒,你很难去自证清白,很难去验证。当然造谣的人也太急了,不分青红皂白,很多人都在传说,就形成了三人成虎的局面了。! R' s4 F, [- y. R0 v
1 i1 a5 o0 o* f+ o" A& n但是有意思的是,直不疑也没有去找给他造谣的人去论证辨白,只说了一句:我没有哥哥。然后再也不自我辩白了。, z7 c9 f. n1 f" f; k+ R6 l7 U
$ i$ Y7 Y) \- B
“善者不辩,辩者不善”。2 j1 }% O, ?1 ~
, P9 T( h y1 \5 A, ]& O7 F% }
当然说出这一句话就够了。没有哥哥,哪来的嫂子?没有嫂子,那么私通就成了不攻自破的谣言了。
# q2 p+ R0 g4 ~% z* j0 R
# J ] x8 ]& y" ~4 @. F9 R造谣的人往往是先声夺人,声势浩大,反复重复,短时间内确实可能会蒙蔽很多人,但是经过仔细的推敲就会看到事情的本来面目。纸里包不住火,时间长了终归会败露的。
2 E! h% a7 A# B7 |
2 t7 E- a f: w! Y直不疑喜欢学老子的《道德经》,从他的所言所行来看,确实是有黄老思想的痕迹。
, ?# b' a( C; Z8 m
! [4 r- v4 v1 w$ ], Y$ h7 t9 ^他无论到哪里做官,都是采用老一套办法,不喜欢标新。
2 _2 V# [5 }; Q+ ~% V- o
- u2 i8 @) W2 C$ [凡事低调,不喜欢张扬,不喜欢树立自己的名声,然而时人仍称颂德行厚道之人。
: f6 ~8 K' \' n* E! B
& u, {) W' y( \/ l: A/ O功成业就,而不自居,直不疑应该是属于这样的人吧!( \0 M6 {- O+ j( d5 F) o5 `+ x/ v
& @4 B0 F8 h0 b: k/ F9 ]6 T4 c;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