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季,“蜱虫”仍趋于活跃期
它们携带很多病毒、细菌等病原体
常常蛰伏在浅山丘陵的草丛、植物上
蜱叮咬人体后
可以使人感染一种叫做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的疾病
我们先来给它断个句
发热/ 伴 / 血小板减少/ 综合征
这是一种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传染病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俗称“蜱虫病”,由“新型布尼亚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参照乙类传染病管理),于2009年在我国首次发现。主要通过蜱虫叮咬传播,临床上以发热、血小板减少、白细胞减少和胃肠道症状等为主要特征,病情严重者甚至出现死亡,病死率高达20%。该病在山区和丘陵地带多见,全年均可发病,高发于4-10月。
传染源是什么?
发热伴传染源主要分为3种,包括携带病毒的蜱虫(最重要的传染源)、染病的患者及死者、染病的动物(包括牛、羊、狗、鸡、鼠类等)。
传播途径有哪些?
1. 媒介传播(蜱虫叮咬)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主要经携带病毒的蜱叮咬传播。夏秋季节,人们外出垂钓、采摘、割草、狩猎时易被蜱虫叮咬,致使感染发病。
2. 接触传播
人与人之间可通过接触患者或因本病死亡患者血液、血性分泌物、排泄物及其污染物等而传播。特定条件下,血液或血性分泌物、排泄物及其污染物可因喷溅、溢洒或干燥后搅动等原因形成气溶胶,通过口鼻腔粘膜或沾染皮肤破损处而传播。
有哪些易感人群?
人群普遍易感。在本病流行地区,在丘陵、山地及林地等区域生活的居民、从事户外生产活动的人群及旅游者感染风险较高。患者的医护、陪伴和探视人员,以及死亡患者殓殡人员如未进行规范防护,具有较高的感染风险。
有哪些临床表现?
● 潜伏期1-2周,多为6-9天
发热伴起病急,临床上一般分为发热期、多器官功能损害期、恢复期3期。
● 发热期
一般表现为发热伴乏力、肌肉酸痛、头痛;部分患者恶心、呕吐、腹泻等消化道症状突出。
多器官功能损害期一般发生在发病后一周左右,可与发热期重叠,持续高热。重症患者可因呼吸衰竭、循环衰竭、肾功能衰竭、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等多脏器功能衰竭死亡。
● 恢复期
一般在发病后 2-4 周,体温逐渐恢复正常,有并发症者则病程延长。
根据病情轻重,可分为轻型、中型、重型和危重型四型,以中型和重型为主。
大多数患者预后良好,但老年患者、既往有基础疾病、出现精神神经症状、出血倾向明显、低钠血症等的患者,预后较差。
如需外出请做好以下措施
预防蜱的叮咬
尽量避免在蜱类主要栖息地如草地、树林等环境中长时间坐卧。
如需进入蜱类的栖息地区,应当注意做好个人防护:穿长袖衣服;扎紧裤腿或把裤腿塞进袜子或鞋子里;尽量穿浅色表面光滑的衣服;不要赤脚、穿凉鞋。
野外活动,应经常检查以便及时发现并清除附着在身上的蜱;裸露的皮肤可以涂抹驱避剂(如避蚊胺等);衣服和帐篷等露营装备用杀虫剂(如氯菊酯、含避蚊胺的驱避剂等)浸泡或喷洒。
蜱叮咬后,应该采取哪些措施
蜱常附着在人体的头颈部、腰部、腋窝、腹股沟及脚踝等部位。人被蜱叮咬吸血时多无痛感,一旦发现被蜱叮咬,不要用手生拉硬拽,可用镊子或树枝等物间接取出蜱,以免损伤皮肤。有条件的情况下,最好使用无水酒精(或碘酒、碘伏)棉球浸润皮肤上附着的蜱,待其麻醉后取出,再用碘酒或酒精做局部消毒处理。
如何早期发现
被蜱虫叮咬或疫源地野外活动者,应保持警惕,一旦出现发热等疑似症状,应当及早就医,并告知医生相关暴露史,进行血常规及相关检查。
预防“发热伴”
记住三句话:
野外劳作长袖穿,归家查蜱不拖延
发热呕吐速就诊!

| 欢迎光临 丹阳翼网 (https://bbs.212300.com/) | Powered by Discuz! X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