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阳曾有“丝绸之乡”的美称,特别在清末民初,丹阳丝绸闻名遐迩,阳绸驰名中外。至抗日战争前夕,丹阳全县桑田面积达4.5万亩,育蚕户达1.2万户,年产茧量达3万担左右。由于地产大量蚕茧,丹阳的缫丝、织绸生产遍及东乡和北乡,丝绸业已成为农村最主要的手工业。县城内的一些工商业者也看好丝绸业,纷纷开办丝绸厂,这些工厂均采用较为先进的生产工艺,生产规模不断扩大,这样,丹阳的丝绸产量大增。而丝绸的收购与销售,给丹阳的当地商人带来无限商机,此时,丹阳城内有大小绸庄 30余家,大小绸行13家。特别是后街一条街,绸庄一家挨着一家,店堂接着店堂,由西从灯笼巷向东直至大码头,被称为丹阳绸庄街(大码头在现在的八佰伴身底)。白云街、中正桥(解放后改和平桥)及贤桥、大街(现新民中路)周家弄、汤家弄一带都有绸庄、绸行,名气较大的绸庄、绸行有恒信、大隆、日晋裕、厚生、裕大、德盛、万昌、振大等。这些绸庄绸行,有些有自己的丝绸厂和丝绸收购点及丝绸销售网络,有些还在南京、苏州、上海、长沙、汉口设有自己的分庄。
这一时期,丝绸行业盛极一时,丹阳城内商贾云集,客栈、饭店、茶馆也生意兴隆;内城河船舶来往穿梭,大小码头上人马杂沓,丹阳城内市场一派繁荣景象。当时,丹阳的绸以销往上海为主,南京为次,再次为国内各地,以中山绨、印度绸、阳绸为主要产品,特别价廉物美。
1937年12月,日军入侵丹阳,丹阳城遭受日机疯狂轰炸,丹阳城内的绸厂、绸庄、绸行均毁于一旦,乡村农户的织机也多遭损毁。1940年后,又遭通货膨胀,货币贬值,厂家、商家难以维持,不得不停业或转营他业。盛极一时的丹阳绸业和绸市场,一蹶不振。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十分重视蚕桑和丝绸业的发展,除县属丝绸厂外,各乡镇也开办了丝织厂。1986年,丹阳成立丝绸公司,是丹阳茧、丝、绸业的行业主管部门。
来源:丹阳老行当


| 欢迎光临 丹阳翼网 (https://bbs.212300.com/) | Powered by Discuz! X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