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9年11月4日,百岁老人马相伯在越南谅山溘然长逝。噩耗传出,举国哀悼。马相伯家乡的丹阳人民,对马老的逝世表达了无限哀思。特别是在上海的丹阳旅沪同乡会建议,在上海京江公所开拓鲁班路义冢,留出空地建造马相伯纪念堂,后因租界沦陷而中止。
自明代开始,中国城市里出现以会馆(亦称公所)为形式的城市同乡组织。这种传统的城市同乡组织几百年保持不变,之后到清代已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直到清末民国初,随着城市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现代性的同乡会逐渐发展起来。
丹阳旅沪同乡会是从1905年由旅居上海的丹阳绅商发起建立组织起来的。丹阳邑人刘嘉锦,为人正直,谦和敦厚,恪守信诺,热情待人,他在上海创建丹阳旅沪同乡会并担任首任会长。1919年3月,虞洽卿领头发起组织上海商业公团联合会时,丹阳旅沪同乡会就是11个各籍同乡会之一。
丹阳旅沪同乡会的组织模式为董事会制,所有董事由民主选举产生,事务由董事会共同主持。期间,马相伯被聘为会董,后被选举为会长。
丹阳旅沪同乡会由在沪的丹阳绅商加入,为全体在沪丹阳同乡服务,有较为严密的组织制度。同乡会的办会宗旨是“敦睦乡谊、谋同乡之福利”,并以此来加强同乡的地域观念、同乡意识,增强同乡间的联系和团结。同乡会的事项有:1、关于同乡职业调查及统计事项;2、关于同乡子女教育及社会教育事项;3、关于同乡救助事项;4、关于改进同乡习俗事项;5、关于提倡学术增进知识事项;6、关于同乡排难解纷事项;7、关于同乡之职业介绍事项;8、关于促进本乡建设事项;9、其他关于同乡之福利事项。归结起来,同乡会主要有三种功能:一是保护同乡的利益;二是提高同乡的素质;三是促进旅沪同乡和故乡经济的发展。
丹阳旅沪同乡会会员证
马相伯成为会董后,对丹阳家乡的地方公益事业更加热心。
清光绪《丹阳县志续志》第二卷“水利”记载: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四月,时任已列入听候依法选用官职并担任上海复旦公学校长的马相伯来练湖勘察,提议“将丹阳已淤练湖开作河道、圩田,以兴实业而资学务。”
同时,马相伯还招商集股,筹备成立练湖淤滩公司,计划将练湖南北开河六道,东西四道,外环中贯,既可栽种桑稻,又可养鱼蟹,种菱藕,旱涝无患;堤岸上再种上果木。这样既有收益,又使环湖风景大有改观,使废湖造福于百姓。
不料此议一出,社会舆论大哗,墨守成规者纷纷反对,批评妨碍水利者有之,指责假公济私者有之。次年二月由皇帝传旨,认定马相伯的“将练湖筑圩以兴蚕业”之议,说成“于民田水利大有关碍,实属误计”,终将所禀原案撤销,开发练湖一事就此搁浅。
但改造和建设练湖之事,一直牵挂着马相伯的心。马相伯曾对去看望他的家乡人说:“家乡的练湖不治理好,吾心不安。”直到晚年,家乡丹阳和练湖景象常常在马相伯脑海中浮现。
马相伯回想起当年开垦练湖未果之事,不胜感慨:“在民元时期,姜证禅(也称姜胎石,丹阳人,曾先后任丹阳、兴化、安吉、绍兴等县县长)请我回丹阳商谈地方建设,我就提出开浚练湖的建议,可是当时又遭到沿湖农民反对,而没有付诸实施,实在是件遗憾的事。”
1914年,丹阳、丹徒两县遭受旱灾。时任北京总统府高等顾问的马相伯闻讯后,立即召集旅京同乡会成员商议,决定一边把家乡灾情报给大总统袁世凯,同时寻求解决之方。在马相伯的努力下,袁世凯批令:“交筹办江皖灾赈各员并案办理。”
12月23日,马相伯又心急如焚地致信盛宣怀,请求盛宣怀给予解决:“良已函致许久翁,请其迅予拨款。惟是江皖范围甚广,诚恐杯水车薪,不敷救济。左右在抱,且两邑众庶夙荷生成至今感祷。此次倘邀格外矜全俯赐,设法俾数十万生灵皆沾厚惠,不独身受者衔结已也,良以谊关桑梓用,敢代为请命。”
马相伯见筹集的赈灾款远不能解决灾区人民的实际困难,又于12月31日致函盛宣怀,再次要求盛宣怀设法解决:“惟两邑灾区甚广,丹阳尤形窘迫,仍肯大德栽培继续设法无厌之求。”殷殷乡情,跃然纸上。在马相伯等人的关心下,家乡丹阳人民顺利地度过了这次旱灾。
[待续……]
作者介绍
王铁牛
丹阳市马相伯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
丹阳市历史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
镇江市新四军暨茅山抗日根据地研究会会员
镇江市作家协会会员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
获得过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江苏省委宣传部、镇江市财政局、丹阳市人民政府的表彰和奖励。
杨旭强 丹阳市档案馆保管利用科科长
来源:天禄文化、丹阳市档案馆
欢迎光临 丹阳翼网 (https://bbs.212300.com/) | Powered by Discuz! X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