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阳翼网
标题:
欢迎来帽山红旗渠
[打印本页]
作者:
九曲
时间:
2025-3-13 08:28
标题:
欢迎来帽山红旗渠
我与帽山“红旗渠”(2)
每年四、五月份,春暖花开,万物复苏,正是踏春赏花、休闲放松的好时节。在这个充满生机与希望的季节里,我也迎来了在路边自家地里劳作的快乐时光。我热爱这片土地,热爱这里的每一寸土壤,每一片叶子。劳作之余,我喜欢静静地坐在田埂上,欣赏着眼前的美景,感受着大自然的恩赐。
在这个时节,我常常会遇到一些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他们有的开着小车,有的骑着电瓶车,有的是年轻的男女,有的是中年夫妇,还有像我一样年迈的老者。他们三五个、七八个聚在一起,向我咨询一个让我有些纳闷的问题:“红旗渠”在哪里?
我纳闷地摇摇头,告诉他们这里没有“红旗渠”。在我的记忆中,“红旗渠”是河南林州的一项伟大工程,是上世纪五十年代林州人民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结晶。它以其雄伟壮观的景象和感人至深的故事,吸引了无数游客前来参观。
然而,这些游客们要找的“红旗渠”,似乎并不是我记忆中的那个“红旗渠”。他们眼中的“红旗渠”,似乎与“帽山渡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让我陷入了沉思,开始回忆起那些关于“帽山渡槽”的往事。
帽山渡槽,是我们这里一座古老而著名的水利工程。它横跨山谷,将清澈的九曲河水从一座山峰引到另一座山峰,为周边的农田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水源。这座渡槽虽然规模不如河南的“红旗渠”那样宏大,但它在当地人民心中却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
帽山渡槽”诞生于上世纪70年代的伟大水利工程,距今已有53年历史。自建成以来,“帽山渡槽”成为解决沿途人民生活用水和农业灌溉的核心工程。说到帽山渡槽,不得不提及一人,他就是梅嘉生。
梅嘉生是原丹阳建山乡帽山戎梅马村人,抗日战争胜利后,梅嘉生历任苏中军区副参谋长、苏中军区第一军分区副司令、新四军第一师参谋长、华东野战军第四纵队参谋长、二十三军副军长、华东军政大学第三总队长等职。建国后赴越南任中国军事顾问团参谋长、副团长,回国后历任海军航空兵副司令员、南京军区战史编辑室主任、东海舰队副司令员、海军副司令员、上海市政协副主席等职务,他也是新四军挺进纵队孕育出的大批开国将领中唯一的丹阳籍将军 。在了解到家乡百姓受水源灌溉问题,导致庄稼收成低的情况后,由他出面牵线筹备了帽山渡槽的修建。当年修建时,承接建造工程的是建山水利社和建山建筑站。小工任务是我们生产队的社员承担。因为帽山渡槽的用地大多是我们生产队的土地。我当时是知识青年,我曾亲眼见证过帽山渡槽的建设过程。那时,村里的青壮年劳动力都投入到了这项工程中,他们肩挑重担,挥汗如雨,用勤劳的双手和坚韧的毅力,开山、填沟、架桥、每天和石头、水泥、黄沙、钢筋生活在一起。帽山渡槽的修建历时三年多,渡槽下方由18节桥拱组成,每节桥拱的两侧各有大小不一的八个圆拱组成。十八节桥拱有十七个桥墩和两个桥头堡支撑着整个渡槽的重量。桥拱的上方是深度为1.2米左右,宽两米的水渠。渡槽槽帮上雕刻着“愚公移山,改造中国”八个大字。那时我们这批高中走读生早晚经过渡槽时,都要不知不觉默念这八个大字。那时根本谈不上什么境界,每读到这八个大字的时候,似乎有一种无形的精神力量在支撑着。也许是我在这渡槽上留下汗水的缘故吧,这不就是一种自豪吗?
一段段水渠在汗水里链接了起来。每当我想起那些日子,心中都充满了对建设者们的敬意和自豪。我作为知识青年在工地上干了两个暑假,一个寒假。跟建设者们一起工作,学到了很多东西。同时也把在学校里学到的知识应用在工作中,同时这些知识也在工作中得到了应验,从而从理论走向实践。更多的是建设者不怕苦,不怕累对工程质量和一丝不苟的精神。我也算把那特殊的青春和汗水洒在了帽山渡槽上。至今我骄傲着,自豪着。
如今,帽山渡槽已经成为了一个历史的见证,它见证了我们这里人民艰苦卓绝的奋斗历程,也见证了我们这片土地从贫瘠到丰收的巨大变化。每当春天来临,万物复苏的时候,我都会来到这里,静静地欣赏着这座渡槽的美丽景色,感受着它带给我们的幸福和满足。
或许,正是因为帽山渡槽与“红旗渠”有着某种精神上的契合,才让这些游客们将它误认为是“红旗渠”。他们在这里寻找着那份自力更生、团结协作的精神力量,寻找着那份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我想,无论是河南的“红旗渠”还是我们这里的“帽山渡槽”,它们都是中国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都是我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的见证。在这个春暖花开的时节里,让我们一起欣赏这些美丽的风景,感受这些伟大的工程带给我们的力量和信心。
在未来的日子里,我将继续在这片土地上辛勤劳作,见证着它的变化和成长。我相信,在我们共同的努力下,这片土地将会变得更加美丽、更加富饶。而帽山渡槽也将永远矗立在这里,见证着我们这里人民的奋斗历程和精神风貌。
最后,我要感谢那些来到这片土地上的游客们。他们的到来不仅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也让我们更加珍惜和爱护这片土地。让我们一起携手共进,共同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建山学校 戎伟城
作者:
朋友遍天下
时间:
2025-3-13 09:36
此桥质量还不赖,附近的的百姓称它为“打水桥”。
作者:
识途的老马
时间:
2025-3-14 05:54
娓娓道来,文彩飞扬。
作者:
开场白
时间:
2025-3-14 15:42
戎老师
欢迎光临 丹阳翼网 (https://bbs.212300.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