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8日,我市召开“深化敢为善为 持续争先进位”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新时代文化强市建设”专题,市委宣传部、文体广旅局、文联、融媒体中心相关负责人结合各自单位职能和职责进行了发布。
市委宣传部
丹阳坚持把深化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高效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作为推动党的创新理论进基层、进群众和中央决策部署落到实处的重要举措,有力推动群众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和社会文明程度提升,为全力扛起“走在前、做示范”丹阳担当提供强大思想保证和精神动力。
汇聚文明实践“推动力”
建立起1个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市级)、1个新时代文明实践线上云平台、12个镇(区、街道)文明实践所、200多个行政村(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和1000多个村民小组(居民小区)新时代文明实践岗,形成了“四级纵轴”体系,中心、所、站覆盖率达100%。
增强文明实践“传播力”
倾力打造“丹心向党 季子讲堂”理论宣讲品牌,推动党的创新理论进农村、进社区、进企业、进校园、进家庭、进网络、进人心。推动实施“厚植爱国情怀 推进理论润心”理论宣讲项目,组织宣传宣讲120余场次。深入挖掘各村、社区风土人情故事,充分融入党课讲稿之中,真正把新思想、新理论讲到了群众心坎里。
精塑文明实践“品牌力”
坚持品牌打造与地域资源相结合、与服务导向相结合、与乡风民情相结合,让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更接地气、更有生命力,实现群众需求点与志愿服务项目供给点的“双向奔赴”。
激发文明实践“感召力”
我市坚持以志愿者为主体力量、以志愿服务为主要活动方式,不断完善志愿服务体系,全力营造守望相助、人人向善的社会新风尚。目前,已有注册登记的志愿者13万余人,志愿服务组织500多个,今年以来,累计开展“一月一主题”文明实践活动2700余场次。
文体广旅局
高标准制定发展规划,突出文旅龙头项目招引。
在设计层面对眼镜小镇和眼镜城片区及练湖片区进行联动考虑,协同推进文旅项目。加大与恐龙园集团等市场主体开展全方位、深度合作,紧盯恐龙人探索营等重大优质项目,11月29日签约落地,真正实现丹阳文旅项目的历史性突破,让丹阳十多年来文旅项目“波澜不惊”的局面得以破冰;继续加大市级层面对文旅项目的统筹协调,推进水晶山旅游度假区、九里风景区、七峰湖片区的文旅项目建设;大力开展文化旅游招商,积极“走出去、请进来”,参加各级组织的文化旅游招商和项目签约活动。
推进在建文旅项目进度。
眼镜城旅游项目展览馆已经竣工并投入使用,光谷总部园、运河1958商业街、运河1958文化园、高端商务酒店、总部大厦等项目已全面开工建设,学校、社区中心、交通路网等公共配套也同步建设中。推进水晶山片区项目建设,黄连山登山体育公园力争年底前正式对外开放。同时,结合黄连山登山步道,启动水晶山连接线工程建设,通过连接线将周边的景点进行串联,形成水晶山旅游度假区大旅游框架。推进凤凰湖公园改造升级,引进露营基地等休闲娱乐项目,打造丹阳市民运动休闲目的地。
打造特色乡村旅游产品。
结合我市乡村旅游建设,选择水晶山片区周边村落和九里村、柳茹村等,突出特色和主题,植入地方文化和农村生产生活,积极发展乡村旅游民宿,打造个性化乡村旅游精品。
丰富公共文化服务产品供给。
拟对丹阳市图书馆三、四楼装修改造,扩大图书馆公共文化空间,缓解日益扩增的读者需求与场地面积不足的矛盾,全力打造丹阳的“城市文化会客厅”。结合丹阳老西门大街历史文化街区规划建设,全力争取丹阳市博物馆建设落地。实施“文艺拾光浸润工程”,计划打造小剧场2家、文旅驿站1家、非遗守望空间6家、艺术转角3个,建设600平方米的市级非遗展示馆,不断满足广大群众需求。
推动文化遗产活化利用。
推进西门历史文化街区精品化打造、运营,对林家大院、胡家大院、土桥民宅等文物建筑进行保护性修缮,探讨最优的保护和利用方案,“修旧如旧”,在保护好文保单位、文物建筑的同时,吸引文创项目和文化运营商入场,真正把西门大街历史文化街区建设成城市文化建设的“窗口”和“高地”。
文联
在全省文联工作创新奖和创新提名奖表彰中,丹阳市文联获得提名奖,成为镇江市获此殊荣的唯一县(市、区)文联。
活动内容创新。
以“为人民绽放”为主题,集中推出精品文艺活动,鼓起迈进新征程、奋进新时代的精气神。通过举办“百年江苏”大型美术精品创作工程作品收藏展、“大美丹阳”摄影艺术展、群众舞蹈大赛、打造“扬子江文学驿站”等,让文艺更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为加快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丹阳新实践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活动形式创新。
加大对农村地区、革命老区的文化资源投入,实现城乡之间的文艺协调发展。盘活用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让全市更多文化遗产活起来,传播更多承载丹阳文化、丹阳精神的价值符号和文化产品。积极组织参加“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优秀民间工艺美术作品”评选,刻瓷、剪纸、泥塑等优秀民间工艺作品获得好评。
活动合作创新。
打造融通全市各文化种类的新表述。将音乐、美术、舞蹈、书法、文学等文化元素综合运用,增厚文艺活动的文化底蕴。提炼出既能展现丹阳文化突出特征、体现优秀传统文化当代价值,又能与中国式现代化的丹阳新实践产生共鸣。创新文化表达方式,主动适应不同受众的接受方式,推进丹阳故事和丹阳声音的的区域化表达、分众化表达,实现主体与客体的良性互动。
融媒体中心
近年来,丹阳市融媒体中心先后荣获中国新闻奖、江苏新闻奖、新华社“县级融媒体中心管理创新奖”,被省广电局、省人社厅授予省广电系统先进集体,荣获省委宣传部县级融媒体建设优秀案例、省数字化绿色化协同转型发展奖等。
紧扣中心,主题宣传有力度。
围绕贯彻落实二十大精神和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深入宣传全市经济社会建设、文化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等取得的成就,牢牢掌握丹阳舆论场的主动权和主导权。
突出重点,外宣创优有深度。
主动对接中央、省级主流媒体,充分挖掘新亮点、新故事、新典型,讲好奋进中的丹阳故事。中心成立以来,先后获得中国新闻奖1次,中宣部学习强国平台三等奖1次,江苏新闻奖1次,中国县市融媒研究会一等奖5次,江苏省好新闻(文字作品)一等奖1次、(业务研究)一等奖1次、(新媒体) 二等奖1次,江苏省优秀广播电视作品二等奖4篇次,镇江新闻奖近10篇次。五年来,共有100多件作品在省和镇江市创优评比中获奖。
立足本土,品牌打造有热度。
《丹视新闻》引进启用人工智能(AI)手语播报系统,在全省县融中尚属首创。“八姑娘帮你忙”和“调解一线”两个栏目工作室已帮助群众解决各类问题近500件,帮扶困难群众近百人。近10年来,累计帮扶困难群众2600多人,解决问题上千件,通过栏目报道募集慈善捐款已达1200多万元,多次获司法部、省妇联和各级各类表彰。
移动优先,融合传播有广度。
重构采编生产流程,实现“一体策划,一次采集,多种生成,多元发布,全时传播”,构建起“网、端、微、声、屏、报”六位一体、自主可控的传播矩阵,覆盖人群超过350万。
省广电总台、现代快报、镇江日报、镇江电视台、丹阳市融媒体中心、丹阳发布、丹阳翼网、乐活丹阳等新闻媒体、政务新媒体和社会自媒体记者、编辑参加了发布会。
欢迎光临 丹阳翼网 (https://bbs.212300.com/) | Powered by Discuz! X3.2 |